悠小淘 作品

第655章 常二郎的新主意


不过,关于这五个营的乡勇的兵源来源,常二郎表示自己有话要说。

老朱也没有想到,这才刚刚散朝,自己都还没来得及让人去逮常二郎这小子到跟前来耳提面命。

常二郎自己就屁颠颠的窜了过来,然后还表示有话要说。

“怎么,你是瞧不起那些辽东百姓还是怎的?”

老朱有些不乐意的瞪了一眼常二郎,总觉得这小子有蹬鼻子上脸的嫌疑。

“是不是想要让老夫给你小子配上两千五百名火枪骑兵你心头才舒服?”

“不不不,岳父大人,小婿绝没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觉得,倘若那五营的乡营,皆是当地的百姓,有些不太合适。”

“小婿有意征召一批学生乡勇,恳请岳父大人恩准。”

原本在一旁,乐滋滋地嗑瓜子看戏的朱标差点就让瓜子皮给呛着,赶紧呸呸两声之后,朝着常二郎奇道。

“贤弟,你这学生乡勇是何意思,总不能你是想要将那皇家科学院的学子们,拉起扛枪执刀当乡勇吧?”

“姐夫所言甚是,小弟就是这样的想法,只不过,皇家科学院这边,最多只需要挑上大约百余人便可。”

“至于剩下的学生乡勇,我准备从那松江府工程技术学院征召。”

“预计人数大约为五百人,也就是一个营。”

这下子,连老朱也被常二郎这种无厘头的骚操作给整得有点懵逼。

忍不住打量着常二郎问道。

“咱可是知道,不管是皇家科学院,还是那松江府工程技术学院的学子,你小子向来宝贝。”

“可现如今你却要征召那些学子,到那种苦寒之地去做当玩命的乡勇,这到底是为何?”

“因为小婿觉得,那辽东之地,民风彪悍,异族杂居,而想要让那里移风异俗,让那里的各族百姓愿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那么就必须要认真的教化,而我大明现如今的那些成日只知道闭门苦读,以其货卖帝王家的普通读书人,若是想要让他们前往辽东苦寒之地。

小婿觉得,怕是千里挑一,都不见得能够挑出一个愿意去的才俊。”

“反倒是小婿自己所管辖的这两座学府中的学子,小婿有把握,只要小婿振臂一挥。

相信那些学子,都很愿意为了朝廷而奔赴辽东苦寒之地……”

老朱愣愣地看着跟前的常二郎,他这番话,的确有几分道理。

毕竟那些成天哔哔四书五经的读书人是何等心性,作为大明天子的老朱,自然是再清楚不过。

他们一辈子读书,为的就是参加科举,而参加科举之后,都只想要留在那平安富庶之地为官。

每一年的科举之后的选官,总会有一帮子家伙因为被分派到偏远之地而怨声载道。

而反观自己曾经几次微服私访过的那皇家科学院,老朱亦察觉到那里的学习氛围,的确与国子监截然不同。

那里的学子更加的用功与刻苦,同时,那里的学生们,不但要学习专业的课程,而且每五天,都还会有几节击技射击等课目。

用常二郎的话来说就是,希望这些学生们,不但有一颗聪明的头脑,同时也应该有强健的身体。

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够前往大明王朝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工作,去建设。

就像这近年以来,前往那殷商大陆的读书人,可谓是少之又少,之前朱标就曾经告诉过老朱。

皇家科学院与那松江府工程技术学院前往殷商大陆的学生,几乎占到了他们毕业生的三分之一。

占到了前往殷商大陆的读书人比例的三分之二还要多。

老朱目光闪烁半晌之后,这才开口问道。

“这些学子,可都是贤婿你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好苗子,你就舍得让他们到那苦寒之地去折腾吗?”

“岳父,小婿之所以想把他们送往辽东那里,自然是有大用。”

常二郎想了想,决定实话实说,首先就是,辽东那里,有文化的人真心不多,并且都是地头蛇。

而且这些人,常年都呆在异族统治之下,不敢说与大明离心离德,但是至少不会对朝廷有多少忠心。

而常二郎这位辽宁府知府过去之后,一切都只能草创,而那辽宁府人心未定,那些人到底是否忠心于大明都不清楚,用他们,常二郎实在放心不下。

所以,常二郎想要征召那五百名学子过去,可不仅仅只是让他们当乡勇,更希望他们能够成为自己在那里设立的政府机关中的工作人员。

毕竟官员与百姓距离还是有点远,所以,只有将中下层的那些成员,也都由常二郎所熟知的人也掺和在其中,这才能够起到全局把控的作用。

不至于工作事务,被那些人媚上欺下。

不得不说,常二郎的这波分析,让老朱这才恍然常二郎这小子并非是矫情,又或者是想要狮子大张口,而是在考虑那辽东之地的实际情况,而想着解决之策。

“贤媚你当真是有心了。”老朱忍不住伸出大手重重地拍了拍常二郎的肩膀。

“倘若我大明的臣工,都能够如你一般,凡事能够如此谨慎周密,不知道能够少多少波折。”

“此事,不能让贤婿你让那些孩子们跟你一起去吃苦受累。”

“岳父,其实小媚反倒认为这是一件大好的事情,还请岳父恩准小婿这么做。”

“嗯?这是为何。”老朱愣了半天,打量着跟前表情十分认真的常二郎,忍不住反问道。

“如今我大明一统宇内,四海升平,那么日后,诗书传家的读书人肯定只会越来越多。”

“可是我大明有多少州、县、省、部,那都是有定数的。”

“而多出来的那些读书人该怎么办?其实现如今我倒觉得,那些多出来的读书人,不仅仅可以做官,同样也可以为吏。”

“唯有官吏皆出于朝廷,那么我大明方才有机会让皇权下乡,只有这样,才能够加强朝廷对于地方吏治的掌控,不使那些地主士绅为祸乡里,却将罪过,推于朝廷,推于陛下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