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圣堂 作品

第215章 邀请函发放,物理学界沸腾!

1909年8月10日,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然而从今天开始,物理学界将发生巨大的震荡。

上午10点左右,卡文迪许办公室内,汤姆逊正在忙碌之中,他要筹备一件大事。

今年4月份,他刚刚被选为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会长。

这个协会成立于1831年,虽然只是一个民间自发组织,但是却受到了英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英国作为最早开启两次工业革命的国家,其对科学技术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视。

而英国科学促进协会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物理学,还包括化学、经济学、医学等等。

协会每年都会在英国的中心城镇举办大型会议,邀请英国境内的科学家齐聚一堂,讨论学术。

有时也会邀请一些国外专家。

而明年2月份,协会将在剑桥郡,举办第79届“英国科学促进会”。

汤姆逊作为会长,自然要全权负责此事。

不过这种会议已经举办了很多次,有了固定流程,汤姆逊倒是不担心出什么问题。

就在他认真思考时,威尔逊忽然兴冲冲地跑了进来。

“教授,外面有人称要给您送邀请函。”

“该不会是布鲁斯派人送来的吧。”

“我问他,对方也不回我,说一定要送到本人手里。”

汤姆逊一愣,私下里李奇维还真没和他说过。

虽然他知道自己肯定会被邀请,但最多也就是写信通知一下。

没想到,竟然有专人上门送邀请函。

一时间,汤姆逊嘴角露出了笑容。

自己这个学生,没想到做事情还挺有一套。

这搞的和诺贝尔奖一样了,非常注重仪式感。

“威尔逊,你去把他带进来吧。”

“好嘞。”

不一会儿,威尔逊就带人进来了。

“汤姆逊教授,您好,我叫格里高利,是布鲁斯教授的博士生。”

“今天是特意来给您送第一届布鲁斯会议的邀请函。”

汤姆逊教授笑道:“哦?布鲁斯竟然你们博士生去送。”

“他应该就只有几个学生吧。”

“难道这次会议邀请的人很少吗?”

格里高利解释道:“教授,是这样的。”

“我们几个只负责给诺奖得主送邀请函,剩下与会者都是由先锋集团公司派人送的。”

汤姆逊和威尔逊恍然大悟,这是赤裸裸的区别对待啊。

不过还别说,这个小细节还挺让人激动的。

“教授,那您先忙,我要赶回伦敦了,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

汤姆逊道谢后,格里高利便直接离开了。

这时,威尔逊忽然愁眉苦脸地叹气道:“哎,我看错布鲁斯了,他竟然没有邀请我。”

“我们那么多年的好兄弟,他竟然都不念旧情,哎。”

汤姆逊手里拿着邀请函,没有立刻打开,而是耐心的解释道:“威尔逊,你要理解布鲁斯。”

“他既然耗费那么多心血组织这场会议,就必然要保证会议的权威和公平。”

“你的云室虽然已经初步完成,但是目前还未得到大范围的应用。”

“按照布鲁斯的那个分级,你暂时的水平,确实达不到会议的参加资格。”

“如果他动用私权,邀请了你,那其它未被邀请的人会怎么看他。”

“以后就再也没有人相信他了。”

威尔逊点点头,显然他也觉得确实如此。

站在布鲁斯的那个位置,有些事情就需要考虑到影响了。

这不是之前在布鲁塞尔的青年学者会议,布鲁斯可以随意邀请谁。

第一届布鲁斯会议,可以说是全世界瞩目的一场会议,所有物理学家的眼睛都在盯着。

任何一点瑕疵,都会影响布鲁斯的声誉。

威尔逊作为好兄弟,当然要为对方着想。

“哈哈,教授,你放心,我就是抱怨一下。”

“我肯定要去伦敦,让布鲁斯好好补偿我。”

“据说他现在可有钱了。”

“那个什么先锋集团,就是他的产业。”

汤姆逊哭笑不得,论抗压能力,自己这个学生估计是物理学家里的独一档,超级乐天派。

正因为如此,真实历史上,威尔逊一直活到了90岁。

他熬死了同时代的所有知名物理学家。

果然活得久才是王道。

不过,汤姆逊还是安慰道:“不过威尔逊,你也不要气馁。”

“如今原子研究几乎快要成为物理学最主流的方向了。”

“只要研究的人多了,你的云室一定会派上大用场。”

“未来云室一定会展现出它的重要性。”

汤姆逊点点头,很受鼓舞,李奇维也和他说过类似的话。

他天生乐观,很快就不纠结这个事情了,而是迫不及待的说道:

“教授,你快打开这个邀请函看看。”

“外表看起来好精美啊。”

汤姆逊闻言,也开始打量手上的邀请函。

邀请函的材质不知道是什么,拿在手里有一种沉重感,还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周围更是有一圈鎏金,让邀请函看起来大气磅礴、尊贵无比。

威尔逊震惊道:“单单这个邀请函估计都能卖个5英镑。”

“布鲁斯是真有钱啊。”

只见封面上,用希腊语写着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

汤姆逊嘴角笑容更浓了,显然对这句阿基米德的名言非常满意。

若是没有这句话,整个邀请函就会显得华而不实。

“这个布鲁斯,哪里来的那么多歪点子。”

“一个普通的邀请函,都能被他玩出花了。”

虽然这样说,但汤姆逊内心还是很认可的。

他轻轻地打开封面,里面用非常好看的字体,写着邀请内容。

包括会议时间地点等等。

正式内容倒是中规中矩,毕竟说到底这是一场高端的物理学术会议。

邀请函只是一个象征,过于花里花哨,反而失去了本意。

威尔逊幽幽地向往道:“真是期待会议举办的那一天啊。”

“不知道都有谁参加。”

“想来一定精彩无比吧。”

当汤姆逊、威尔逊师徒正在研究邀请函时,物理学界已经彻底沸腾了。

有人淡定自若,有人遗憾叹气,有人捶胸顿足。

从8月10日开始,不停地有人收到李奇维的邀请函。

然后就在当地引起一阵轰动。

而且这些被邀请的人,确实都是物理学领域的大佬。

从这一点看,李奇维没有破坏自己的规定。

连和他关系最好的威尔逊,他都没有邀请,可见公正性。

曼彻斯特理工大学,卢瑟福微笑地看着手中的邀请函,眼神中有一丝宠溺。

“布鲁斯啊,布鲁斯,真是有你的。”

“连我都被你的小技巧打动了。”

卢瑟福的学生,德海韦西说道:“教授,您和布鲁斯教授的关系很好啊。”

卢瑟福笑道:“看我这次在会上怎么反驳他,哈哈。”

另一个学生,高尔顿·达尔文也附和道:“真是期待这次会议啊,不知道会产生多少新的研究方向。”

卢瑟福对两人说道:“可以预见的是,本次会议过后,物理学的发展一定会大大加速。”

德国,伦琴和普朗克坐在一起,脸上充满笑意。

“普朗克,你这个学生是真不错呀。”

“很会调动人的情绪。”

“我都一把老骨头了,竟然也感觉到热血沸腾了。”

“我那几个研究生,甚至比我还要激动。”

普朗克说道:“恐怕这次会议过后,我们这些老家伙就要被淘汰了。”

“布鲁斯和我说过,他要划分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物理学。”

“他认为经典物理学已经到头了。”

伦琴突然两眼放光,被李奇维的宏大气魄震惊住,“布鲁斯好大的野心啊。”

“他这是要成为牛顿那样的一代大宗师吗?”

“难道他要做那个开启甚至是引领现代物理学的人吗?”

“或许这是一场新老物理学的交接会。”

普朗克满怀希望地看向远方,自己这一生最得意的弟子,他将创造出怎样的辉煌!

法国,居里夫人拿着手里的邀请函,正对着居里先生的照片,向他分享。

“亲爱的,你看布鲁斯又要在物理学界搞大事情了。”

居里先生去世的那一天,让居里夫人感觉五雷轰顶、悲痛欲绝。

前两个月内,她宛如行尸走肉一般,神情恍惚、目光呆滞,因过度悲伤而麻木。

后来,是丈夫的博士郎之万,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才让她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如今她接替了自己丈夫的职位,成为了巴黎大学第一位女教授。

虽然有两个年幼的孩子需要照顾,但居里夫人从不抱怨,她坚持自己还年轻,有能力挣钱养家。

就连法国政府给她发的抚恤金,她都拒绝了。

但是她毕竟是做物理学研究的,即便是教授,薪水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多。

于是,李奇维出手了。

他让先锋投资集团高薪聘请居里夫人当科学顾问。

如今放射性在产业界应用的非常广泛,镭水、镭奶等东西很受欢迎。

先锋集团也投资了这些产业,反正坑的是外国人。

居里夫人作为放射学领域的先驱,被邀请当顾问是非常合理的事情。

她当然知道这是李奇维的好意,不过却没有拒绝。

因为她认为自己是通过自己的知识获得财富的,而不是嗟来之食。

作为顾问,她每周都得看好几个公司的资料,对其产品进行评估,帮助公司做投资决策。

居里夫人感觉很充实,当然也非常感激李奇维。

如果说郎之万填补了她的精神空虚,那李奇维就是补足了她的物质生活。

这两个男人,对她而言同等重要。

美国,迈克尔逊、密立根相对而坐。

密立根感慨地说道:“没想到布鲁斯竟然还邀请了我。”

“我都没想过自己会被邀请。”

迈克尔逊笑道:“密立根,不要妄自菲薄。”

“你用实验证明了光电效应,还精确测量了电子的电荷。”

“这两个成就,足以让你成为普通物理学家级别。”

“我认为这次会议,布鲁斯邀请人的最低要求应该就是普通物理学家级别。”

密立根点点头,目前邀请函还未全部发完,他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情况。

这时,迈克尔逊继续说道:“哎,我很担忧啊,整个美国只有你和我二人得到了邀请。”

“可见我国在物理学领域的地位是多低。”

“密立根,你身上的担子很重啊。”

“你要多多注意研究生的培养。”

“你看看布鲁斯,一口气竟然直接招了7个博士生。”

“我甚至都怀疑他有没有那么多课题。”

密立根笑道:“布鲁斯的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相对论、量子论、原子研究。”

“我认为他肯定有很多新的想法。”

“这一次会议,正好探探他的底。”

“我总感觉他深藏不露。”

迈克尔逊点点头,他心里始终考虑的是美国物理学的未来。

荷兰的洛伦兹、英国的瑞利勋爵、法国的李普曼,三位诺奖大佬,也都感受到了李奇维的满满诚意。

尤其是李普曼(第47章),他曾在量子论会议上,和李奇维见过一面。

当时的对方还只是一个初露锋芒的物理新人,如今却成长为了物理学巨擘。

他的一言一行,都能搅动物理学的风云。

除了以上这些诺奖大佬们,还有不少物理学家也陆续收到了邀请函。

他们就好像被选中的孩子,异常兴奋。

当然,有人欢喜有人悲。

瑞士,克莱纳和爱因斯坦坐在一起。

“爱因斯坦,你就代老师去好好参加这场会议吧。”

“当初是我看走眼了啊。”

“我向你道歉。”

爱因斯坦不是当年的年轻气盛了,他已经变得成熟。

他连忙站起来,说道:“老师,你不用这样。”

“我能有今天的成就,也多亏了你的严厉教导。”

“我们都是为了物理学,不是吗?”

克莱纳欣慰地一笑,然后和爱因斯坦热烈地讨论本次会议。

当然,还有极少的人反而憎恨和厌恶李奇维。

德国基尔大学,第五届物理诺奖得主莱纳德(第196章),嫉恨地说道:“该死的清国人,还有犹太人爱因斯坦。”

“我才不屑参加这个狗屁会议。”

当然,李奇维也根本没有邀请他。

对待这种极端种族主义者,李奇维是绝对没有好感的。

心是坏的,再怎么感化都不行。

此刻他正坐在办公室内,听着格里高利等人的汇报,嘴角也露出了笑容。

看来会议准备的比想象中顺利。

不过,这还不够。

等到所有邀请函都送完了,他还要在《自然》上公开发文,高调宣布本次会议的所有参会人员。

他就是让这次会议举世皆知,让物理学家成为时代之弄潮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