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望敬亭 作品

第238章 多给点稿费不过分吧

“您可能不知道,他们家有个寻味斋的雅号,燕京的作家们时不时的就会去他们吃饭聚餐,有时候还会招揽很多外地作家。

玉书要是当了编辑的话,组稿不费吹灰之力。”

说到这里,章德宁停了下来。

杨末沉吟着问道:“这个想法,你之前跟轻泉同志说过没有?”

章德宁知道杨末一定会问这个问题,她点了点头,如实说道:“提过。轻泉同志认可了我的想法,前段时间我跟玉书有过简单的沟通,她对编辑工作是有兴趣的。

但这件事肯定要咱们单位出面跟分配办谈,不巧轻泉同志调任,我想着问问您的想法。”

她说完这话,杨末忖度了片刻,说道:“现在我们杂志的成绩蒸蒸日上,稿件越来越多,工作量自然越来越大。玉书同志条件优秀,如果她能来我们这里,那当然是一件好事。”

听着杨末的话,章德宁脸色轻松起来,“那依您的意见”

“这件事我来推动吧,你负责跟玉书同志那边沟通,到时候学校那边肯定会询问她的意见。”

“我明白,您放心。”

章德宁说完了正事,本打算离开,却被杨末叫住,问道:“德宁,棋圣这部的准确字数是多少?”

“131246字。”章德宁毫不迟疑的便回答了出来,是经她手编审校对的,又是她特别的稿件,所以她对此印象深刻。

听着章德宁的回答,杨末脸上闪过欣赏之色,又问:“也是一部小长篇了吧?”

章德宁迟疑的点了点头,文学理论界对于篇幅的区分从来没有严格、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十万字左右篇幅的,有时候连编辑们都说不准应该是叫长篇还是中篇,大家都是看需要来界定分类。

比如燕京文学基本都是发表以中短篇为主,那么棋圣发到这里就是中篇。

你要说它是长篇行不行呢?当然行,超过十万字的叫长篇,谁也挑不出毛病。

可要是跟真正的长篇比,棋圣这样的篇幅明显太短了,而且从故事结构上来说也确实更接近于中篇的体量。

“我刚刚接到文协那边的通知,他们最近要评搞一個长篇评奖,向全国各地的文协、文学期刊和出版社发函,请大家推荐优秀的长篇。

函件中明确说明了,字数10万字以上的为长篇。

咱们燕京文学向来是以发表中短篇为主,发表过的超过10万字以上的作品应该不多吧?”

闻言,章德宁想到了最近这段时间文学界一直流传的消息。

“复刊以来,朝阳这部棋圣是我们发表过的唯一一篇超过10万字的了。”

回答完杨末的问题,章德宁又好奇的问道:“主编,您说的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创立的那个奖项吧?”

杨末微微颔首,“是。”

“真叫茅盾文学奖吗?”

“已经开会确定了,定名为茅盾文学奖。”

章德宁露出惊叹之色,这可是国内第一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文学奖项啊,而且评的还是长篇。

杨末又说道:“第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作品范围是1977年1981年之间发表的超过10万字以上的作品,林朝阳的这部棋圣正好符合报名条件,你准备准备资料,回头我们把它报上去。”

“好!”章德宁高兴的应了一声。

她作为责编编审的要参与角逐中国文学界首个长篇奖项,这当然是喜事。

下了班之后,章德宁迫不及待的追赶陶玉书的脚步来到华侨公寓。

然后,她进门便看到当代的祝昌盛坐在沙发上与林朝阳谈笑风生,心中顿时升起一股烦躁来。

回回报喜都要抢别人一头,人文社真是欺人太甚!

“你怎么来了?”陶玉书问章德宁。

“明知故问,人家都来了。”

章德宁的话让陶玉书摸不着头脑,“什么意思?”

见陶玉书这个表情,章德宁问:“他不是来跟朝阳说奖项的事吗?”

“什么奖项,人家是来跟朝阳谈梵高之死的出版事宜的。”

听到这个话,章德宁这才明白自己误会了情况,心情愉悦起来,不是抢她报喜功劳的就好。

她脸上绽放出笑容,“梵高之死也要出版了?你们家财迷又能收获一大笔稿费了。”

陶玉书白了她一眼,没人跟章德宁抢着报喜,她也不着急了,见林朝阳跟祝昌盛说话,她一头扎进了厨房帮陶玉书干活,准备在这里蹭个晚饭。

祝昌盛确实是来跟林朝阳谈梵高之死的出版事宜的,转眼间这部已经发表了9个多月时间,收获了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发表的那期当代打破了百万份销量,影响力更是非同一般。

一部梵高之死直接让原本在中国籍籍无名的西方画家成了国内家喻户晓的名字。

不仅如此,前一段时间燕京出版社趁着梵高之死引发的这股风潮,直接引进了欧文斯通为梵高写的传记作品渴望生活梵高传。

作品上市当月销量便突破20万册,到现在两个月时间,累计销量已经超过了30万册,按照这个速度,这部传记作品应该在一两年之内便可以突破100万册的销量。

对于一部传记作品来说,尤其是传记的主角一年前在国内还没有多大的名气,能取得这样的销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奇迹。

而创造这样一个奇迹销量的背后,最大的原因既不是主角梵高的传奇经历,也不是传记作者欧文斯通的出众才华,而是梵高之死这部广受国人欢迎的长篇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就好像后世那些畅销、动漫会有同人作品一样,渴望生活梵高传也享受到了类似于原著对同人文的加持,销量一飞冲天。

年初梵高之死在当代发表是以专号的形式,本来当代编辑部是没打算这么快出版梵高之死的。

毕竟专号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跟单独出版划上等号的,读者买了专号,短期内再次购买图书的欲望并不强烈。

可现在看到渴望生活梵高传的销售成绩,编辑部那边也坐不住了,一部靠着梵高之死影响力引进的作品都能卖的这么好,他们不敢想象出版之后会是个什么样的销量。

反正都发表九个月了,编审校印再折腾一阵,没有一年也差不多了,够用了。

因此在社里领导的授意之下,才有了祝昌盛今天的登门。

听祝昌盛说完了他们的出版请求,林朝阳沉吟不语,祝昌盛见状问道:“朝阳,伱是有什么顾虑?”

没什么顾虑,就是想加钱。

当然了,这话肯定不能直接说,得委婉一点,要不然不符合他的人设。

“赖子的夏天今年卖的不错吧?”林朝阳问。

祝昌盛听见他这个问题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回答道:“挺好。加印第三次了,销量已经逼近50万册了。”

赖子的夏天是去年年末出版的,至今已有10个月时间,取得50万册的销量成绩,已然是不俗了。

但跟林朝阳其他的作品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

发表在收获上的父母爱情跟赖子的夏天出版时间几乎是前后脚,这部之前甚至不是用的“许灵均”这个笔名,到现在大半年的时间也买了近70万册。

出版时间最长的小鞋子如今总销量已经达到了135万册之多,更别提高山下的花环这部风靡全国的作品,的总销量已经突破了400万册大关。

与这几部作品比起来,赖子的夏天50万份的销量逊色了不少。

如果单纯以文学界评价和读者口碑来说,赖子的夏天不逊于这其中任何一部作品,甚至是更加出色。

作为开创了“中国式意识流文学”概念的翘楚之作,赖子的夏天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已经逐渐被文学界所公认。

但问题在于,意识流文学相比一般的现实题材的天生就拥有一定的阅读门槛,当初发表的时候热潮滚滚,读者们云集景从,还看不出什么。

等到出版后,需要以区别于杂志阅读的精力和金钱来支持这部时,阅读门槛的局限性就体现出来了。

“小鞋子和父母爱情卖的也不少。”林朝阳又说了一句。

祝昌盛看着他的眼神,联想到林朝阳一贯的风格,心中有所领悟。

“出版的稿费”只说了几个字,祝昌盛便观察到林朝阳的眼神在闪动,看来他猜的没错。

“稿费这一块,你那边有什么想法?”祝昌盛问。

林朝阳心中失望,还非得让我亲口说,不厚道。

“我觉得稿费还可以适当的提一提。”

“还提啊?都顶格了。”

“规定是规定,人家出版局又没说只能给这么多。”林朝阳辩白道。

见林朝阳态度坚定,祝昌盛脸色愁苦,“这事我做不了主啊!”

“那你回去跟领导商量商量。我的卖的这么好,多给点稿费不过分吧?”

林朝阳的一向受欢迎,这也是他敢于提出涨稿费的原因,就算人文社不同意这个要求,林朝阳也不愁没有出版社愿意出他的。

这样想着,祝昌盛无奈的点了点头,“那我回去问问领导。”

林朝阳调侃道:“你别这么愁眉苦脸的,搞的好像是我拿你的工资涨稿费一样。”

聊完了正事,祝昌盛打算告辞,林朝阳却拉着他留在家里吃饭。

那边章德宁见他跟祝昌盛说完了话,才走了过来,“朝阳,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

“什么好消息?”

“茅盾文学奖要评奖了,我们编辑部打算把你的棋圣报上去。”章德宁雀跃的说道。

“哦。”林朝阳点点头,反应平淡。

“你哦是什么意思?”章德宁看着他的反应,感觉是被人当头泼了一盆凉水。

“就是知道了的意思。”

章德宁瞪了他一眼,“这可是国内第一个长篇的评选,而且还是以茅盾先生命名的奖项,你就不激动?”

“这奖项都传半年了,谁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