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酒花间 作品

第 231 章 荒地无人耕,耕起...

第231章荒地无人耕,耕起

*

西军大捷,战报飞驰入京,朝野上下京城内外为之震动。

比之前西夏倾国攻宋的消息传到京城时还要震动。

战报入京后官家立刻命两制官员草拟诏书,大宋上次击退西夏入侵还是他刚登基的时候,虽然那次也是战果颇丰,但是和这次相比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此番西夏三十万大军倾国而出却大败而归,必须立刻昭告天下以振民心。

西夏都倾国而出入侵大宋了,大宋不反击是不是有点说不过去?

——将军们威武!打到西夏老巢!

消息传到民间的确是民心大振,朝中却一如既往吵的不可开交。

嗯,意料之中,很符合大宋朝堂的风格。

赵曙对这个结果并不惊讶,若要继续对西夏开战,筹措军饷粮草便是一大难,再加上牵扯到的官员调动,大多数朝臣不想打也正常。

更何况,即便是主战派也不敢保证一旦深入西夏境内大宋还有多少胜算。

河套地区地势优越,平原被贺兰山、狼山和大青山所包围,黄河流经那里时泥沙还不多,大片平原在河水的灌溉下既能耕种也能放牧,堪称塞外米粮川。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河套地区因黄河获利,其他地方却没那么好的运气,随着年年月月的河水冲刷,上好的良田被河水冲走,黄河因此变成黄色的泥沙河,良田也成了沟壑纵横的不毛之地。

西北其他地区地瘠民贫,唯有河套地区是塞上江南,党项人占据河套肯定不会轻易放手。

而河套之外是七百里瀚海,一望无际的沙漠是天然的屏障,西夏难以从兴灵一带运粮支援前线,大宋也没法从陕西、河东运粮深入瀚海。

如果不能保证粮道畅通,大军随时会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高山大河可以想办法开路架桥,沙漠那地方风一刮铺好的路就被黄沙埋的严严实实,上哪儿保证粮道畅通?

七百里瀚海将河东、鄜延、环庆几路的兵锋堵的死死的,天都山和兜岭又挡住了秦凤、泾原的攻势,就算大宋诸路同时出击,西夏也能凭借天险来分兵防守。

正因如此,河湟一带才更要掌握在大宋手中。

王韶的《平戎策》甚得他心,只是写到纸上是一回事儿,真正做起来又是一回事儿,番邦大多不服管教,想让他们踏踏实实为大宋做事难于上青天。

他派王韶去秦凤路主持开拓熙河收复河湟,实际上心里也没底儿。

可是因为后勤难以为继不打他能理解,有理有据的列出此时不是开战时机的理由一二三,他和朝中大臣也不是不讲道理,上来就嚷嚷大宋肯定打不过西夏是什么道理?

别说主战派听不下去这种灭自己威风的说辞,就连本来不支持开战的主和派都想冲动开战来证明他们大宋打得过西夏。

朝堂的自信已经被西军的连番胜仗打了出来,西夏虽有天险,他们大宋也不是毫无胜算。

七百里瀚海和天都山、兜岭能挡住大部分攻势却挡不住全部,再往西一点拿下兰州能让西夏顾首不顾尾,再往东一点拿下绥州占据横山也能让西夏失去“居高以临我”的优势。

巧了,如今兰州和绥州都在大宋的掌控之中。

仁宗年间的横山战略因为连年天灾被迫叫停,这些年大宋年景好转,西夏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他们怎么就打不过西夏了?

以如今的局势,即便大宋不动用大批兵马攻夏,只靠边境的堡寨也能以守为攻让西夏军疲于奔命自顾不暇。

党项游骑三五不时南下劫掠村寨,大宋堡寨也能随时跨境打游击。

反正已经撕破脸了,没道理只能对方偷袭不准他们反击。

就算短时间内解决不了运粮的问题,西军加紧修筑堡寨慢慢往前推进也能逐渐蚕食被西夏控制的土地。

等到陕西四路完全连成一片,呵,这些年玩命赶工修筑起来的堡寨可不是只能用来防守。

西北军民时刻准备着灭夏收复失地,朝廷却在后面喊他们打不过西夏,合着之前打的胜仗都是假的?要不要这么软弱?

两府高官内部为此从早吵到晚,在赵曙明确表明他对西军将士有信心之后,所有人都心照不宣的无视了那几个坚决反对出兵的人。

经过他们的仔细计算,现在的确不是大规模出兵的时候,但是不妨碍他们觉得反对出兵的家伙们脑袋进水了。

王安石和韩绛在推行新法上站统一战线,但是在战事上想法却略有不同。

俩人都是主战派,可主战派和主战派之间想法也不会全都一样。

王安石看重熙河,而韩绛更看重横山。

一个重心在西边一个重心在东边,除非俩人一起出去,不然肯定没法齐头并进。

把两位宰辅都派去西北显然不可能,究竟派谁去最终还是官家说了算。

赵曙也很纠结,不过朝中新政确实离不得王介甫,以后有的是机会让他带兵,这次就让给小韩相公吧。

老王:……

韩子华也管着募役法的推行,朝中新法同样离不得他,官家要不再考虑考虑?

韩绛三言两语把话题扯开,根本不给好友留说话的机会。

天子一言九鼎,已经定下来的事情就不要再挣扎了。

王安石在心里把韩绛骂了个狗血淋头,面上还得维持他们那岌岌可危的和平。

他能怎么办?总不能在垂拱殿和这家伙据理力争。

赵曙假装看不到他们家王相公幽怨的眼神,继续讨论阵亡将士的抚恤问题。

战报只是打头阵,紧随其后的抚恤金、将士赏赐、论功行赏都是大事,不能让将士们拼命之后连钱粮都拿不到手。

西军将士应赏尽赏,算算国库能用的银钱有多少,不够的话再另外想办法凑钱。

三司官员现在听到皇帝说缺钱就两股战战,以前的皇帝在国库缺钱时只会发愁,现在的皇帝在国库缺钱时会抄家解忧。

缺小钱就只抄罪大恶极的贪官,缺大钱就老虎苍蝇一起打。

这几个月西北打的不可开交,京城和江南没有打仗胜似打仗,砍掉的贪官脑袋怕是比西军的伤亡还要多。

以前的三司官员哭穷是专业的,现在三司上下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会哭穷,生怕他们官家为了搞钱再弄出什么不得了的事情导致整个三司衙门都被朝堂唾骂。

按理说惩恶扬善肃清官场是好事儿,可问题是官场上的同僚没几个经得起查,他们查案的时候也很绝望。

之前的严打效果很好,短时间内没有官员敢顶风作案,别说官家想犒劳西军将士,就是连着中央禁军一起犒劳国库也能拿出足够的钱。

议事结束,两府三司的大臣依次离开,太子殿下歪歪脑袋,“爹,刚才是不是忘了什么?”

西军不光打退了西夏的进攻,还趁势劝降了许多西夏的堡

寨。

想看醉酒花间写的《穿到北宋当权臣》第 231 章 荒地无人耕,耕起...吗?请记住.的域名[(.net)]来笔#趣阁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

()(net)

堡寨所在之处皆是大宋领土,接收地盘后再开荒屯田往外扩张,咳咳,此时不重新划定边界线更待何时?

狄将军说此次招降西夏堡寨都是他们家子安的功劳,军功这东西不嫌多,那么大的功劳不能不管,不然他们子安怎么封侯拜相?

官家站起身活动筋骨,“忘了前几年种谔收复绥州后朝臣的反应?”

“今时不同往日,当时也不知道西夏倾国而出也破不了西北防线啊。”太子殿下撇撇嘴,“我就不信这时候还有人主张让西军把那些堡寨再还回去。”

官家无奈,“朝中至今依旧有让朝廷归还绥州以止争端的言论,你觉得那些人在看到沿边的西夏堡寨归附大宋会怎么想?”

对面主动归附也不行,绥州也是种谔劝动嵬名山让嵬名山主动归附的,那些人该骂还是骂。

太子殿下顿了一下,很好,他现在也想骂人。

官家拍拍儿子的肩膀,“不着急,该奖赏的功劳一个都不会少。”

他刚登基的时候都能保住种谔,现在更能保住整个西军的荣耀。

太子殿下对他爹很有信心,于是将西北战事放在一边继续说其他的事情,“爹,子安说他收了个学生,和我差不多大,小小年纪就习得一手好箭术,就是学问有点差。”

差到什么程度呢?连武举考试的门槛都过不了。

都不指望他能考武举,能让那位小姚够着武举考试的门槛都算他教导有方。

官家挑了挑眉,“收学生?他还不够忙?”

“忙的很忙的很,爹您别再给他找事儿了。”太子殿下连忙解释道,“他要忙经略司的事情,还要被蔡大人抓去帮转运司的忙,狄将军还让他天天跑圈练习骑射,活儿再多的话就连睡觉的时间也没有了。”

快走快走,吃饭吃饭,赶紧把刚才说的话忘掉。

虽然他们子安很能干,但是一个人再能干也不能一天十二个时辰连轴转,爹爹放过他可怜的小伙伴吧。

官家慢悠悠的踱着步子,那小子远在西北他又管不到,这么着急干什么。

他只是在考虑陕西各衙门的官员要怎么调动。

此番西夏倾国来攻,陕西四路的官员都要升一升,该提拔的提拔该赏赐的赏赐,空出来的位置也得另外挑人去补上。

武将们升官赏赐可以按以前的老规矩来,他头疼的是文臣的安排。

偏偏这事儿还不能掉以轻心。

蔡挺在陕西推行的将兵法效果很好,西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经此一战可以顺势将人提拔到枢密院全面推行将兵法。

先把禁军厢军给梳理明白,然后才能想法子裁撤多余的军队。

如今大宋的总兵力有一百三十多万,只是即便四面八方同时开战,能有九十万左右的军队便足够,多出来的四十万军队都要想办法裁撤。

四十万人放在哪儿都是个可怕的数字,尽数裁掉谈何容易。

唉,当皇帝真难,还是当太子舒心。

官家看看脚步轻快的儿子,再次发出感叹。

可惜他没有这个福分。

西军大胜,吐蕃董毡部也有功劳,犒劳完西军还要派人去加封董毡以示友好。

先前去和董毡打交道的是秦凤路机宜文字王韶,一事不劳二主,之后的事情就还交给他来办。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大宋要开拓河湟肯定要和吐蕃各部族起冲突,不过那是以后,到目前为止还是吐蕃和党项之间

的仇更深。

早在西夏没有建立的时候,吐蕃六谷部联盟的首领潘罗支就曾联合大宋试图攻入灵州,可惜潘罗支运道不行,他前头用计杀了西夏太祖李继迁,后面没多久就被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用离间计暗杀。

六谷部联盟散了之后吐蕃很快又冒出来个宗哥联盟,河湟地区的大军阀李立遵绑来了身负赞普血统的唃厮啰当傀儡首领。

番邦部落不服管教,不管上头是汉人还是党项人还是吐蕃人都一样,一个不高兴就会闹事,只是有一点,他们极其推崇贵族后裔。

唃厮啰是赞普的后代,但是他所在的部落并不强大,所以李立遵看上他的血统后就直接把他绑到身边当傀儡首领,还仗着兵强马壮不把周边势力看在眼里,一度嚣张到了出兵入侵大宋的程度。

也就是大中祥符九年的三都谷之战。

李立遵的运道也没比潘罗支好哪儿去,那一年大宋的西北守将是曹玮曹将军。

此战大宋军队追杀吐蕃军二十余里,斩首千余级,缴获牛马牲畜上万,直接把李立遵打的元气大伤,傀儡首领唃厮啰也趁此机会将权力掌握到了自己手中。

如果李立遵没有丧心病狂的攻打大宋,大宋在西北的政策不会从联蕃制夏调整为联夏制蕃。

大宋不联夏制蕃,党项李德明就没有发展的空间。

没有李德明给西夏建国打基础,现在连西夏都不会有。

可惜世上没有如果。

李德明是个能人,明面上“依辽和宋” ,同时向宋、辽两国称臣,接受两国的封号,结果先趁大宋警惕吐蕃放松对党项的控制西攻吐蕃回鹘,然后夺取西凉府、甘州、瓜州、沙州将势力范围扩展到玉门关及整个河西走廊。

明明大宋当时可以作出反应,可惜那么大的动静愣是让他给糊弄过去了。

之后继位的李元昊是什么人就不用说了,西夏如今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部分基业都是他打下来的。

西北就这么大地儿,李元昊想扩大地盘,结束傀儡生涯的唃厮啰也想扩大地盘,偏偏两家都想成为名正言顺的吐蕃帝国继承者,于是就这么理所当然的打了起来。

唃厮啰走的是远交近攻路线,除了和李元昊针锋相对其他不管是大宋还是辽国都可以放低姿态。

对大宋这边是表示愿意归附可以接受册封,对辽国那边是求娶公主联姻,政局稳定下来后就移居到青唐城专心发展。

前不久唃厮啰病死,继位的董毡是他的三儿子,而他的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已经和他反目成仇。

要不是唃厮啰后院失火,没准儿又是一个李元昊。

幸好青唐吐蕃没有成为第二个西夏,不然大宋周边一群难缠的邻居非得头疼死不可。

青唐城的位于湟水谷地,东边是陇右西边是青海湖,从汉代开始就是连接河西走廊的重要根据地,吐蕃人趁安史之乱控制了那块地方,想让他们拱手让出地盘根本不可能。

可大宋要平定西夏也不可能继续让吐蕃占据那片土地。

且看王韶接下来能做到什么程度。

官家揉揉胀痛的额头,决定将头疼的事情留给明天。

京城的百姓不管开战要做哪些准备,他们只知道大宋打了胜仗就够了。

朝堂上的吵架就让他们吵,反正民间也听不着。

——西夏民生凋敝国已不国,大宋灭夏指日可待,冲冲冲!!

城里勾栏瓦舍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西北战事,到处都能看到

指点江山的读书人。

民间主战派居多,说不能打的都会被骂没种,虽然大宋在西北才雄起没几年,但是不妨碍百姓觉得他们能脚踩西夏拳打辽国。

什么?大宋打不过西夏?

呔!定是西夏派来的奸细在扰乱民心!

从捷报传回京城的那一刻起,城里就不断有人被扭送到开封府,一问周围的人,全是过来指认奸细的。

包大人:……

民间鹰派声势太大,气的鸽派官员连门都不想出。

官家放任朝臣吵了几天,然后才慢悠悠出来拍板表明现在还到灭夏的时机,西军在打退来犯的军队继续修建堡寨慢慢往前推进就行。

最新消息,环庆路的将士们不光打退了梁乙埋的大军,还将沿边的西夏堡寨尽数劝降。

边军将士劳苦功高,都重重有赏。

主和派的官员还想再说点什么,奈何朝中和民间的主战派战斗力太高,他们再有意见也只能忍着。

官家已经下令不许西军擅自反攻西夏,西军对西夏堡寨下手他们就睁只眼闭只眼当没看见。

哼,他们等民间攻夏的声音没那么大了再提意见。

打仗劳民伤财,安安生生过日子不好吗?

不信派人去西夏问问,梁氏这次吃了大亏肯定想要求和。

幸好主战派不知道他们的同僚中还有那么全心全意为西夏着想的人,否则朝会上随时可能上演全武行。

西夏打了败仗当然想求和,可答不答应大宋说了算。

以前大宋吃亏的时候西夏愿意讲和吗?那些年送过去的银钱绢帛都是假的不成?

幸好朝中还有他们这种为国为民的好官,真要让那群怂货当家做主大宋算是完了。

讲和?梦里的讲和!

西夏折腾一圈却徒劳无功,不光让大宋反攻入境内还差点让吐蕃打到兴庆府,可谓是损了夫人又折兵。

等梁乙埋打退攻入境内的吐蕃大军,梁太后发现大宋这边没准备大规模反攻的确又起了小心思,朝堂上争争吵吵准备了半个月,又双叒一次派遣使臣求和。

最前头探路的使臣来的巧,陕西四路的军政长官正好都在京兆府。

几个人听到梁太后又来求和都皱起眉头,连商量都不用直接让西夏使臣哪儿来的滚哪儿去。

求和就算了,西夏想割地求和他们也不是不同意,问题是那边愿意把地盘让出来吗?

求了那么多次和也没见他们真想和,反正说的再好也都是反悔,不如直接省了这些没用的流程。

苏景殊看他们这么干脆利落的替皇帝做主还挺紧张,后来发现官家的特派员李宪李公公也是臭着脸让西夏使臣滚的一员就放心了。

不想议和是众望所归,想必官家亲自在场也是这个结果。

战事结束,参战的主要将领要进京汇报情况顺便论功行赏,众人齐聚京兆府就是为了这事儿。

武将升完官领完赏还要回来,文官大概率会留在京城,就算不留在京城也会去江南富庶之地,不会留在西北和西夏耗着。

最近各衙门的人事调动太大,接下来怕是有一段时间磨合。

狄青很不喜欢这种打完一仗就把人调走的事情,打胜仗高升调走,打败仗被贬调走,就算不打仗,任期到了也还是走。

相处不来的官员调走大家皆大欢喜,相处得来的官员调走就不那么好接受了。

不过官员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太长的确容易滋

生见不得人的恶习,调动就调动吧,看在大部分同僚的磨合期都能控制在一个月内的份儿上也不是不能忍。

苏景殊可以趁这个机会回京,不过战事结束收拾好所有的尾巴再回京兆府正好赶上棉花成熟,想想还是棉花更重要,于是便让狄大元帅把他的那份赏赐一起带回来。

升官的诏书给他带回来,金银布帛之类的赏赐送到他家,爹娘姐姐看到赏赐后会理解他的良苦用心的。

不是他不愿意回家,实在是来回太耽误时间。

别看计划的是路上半个月在京城待半个月回程再半个月,具体实施的时候只有路上的时间是准的,只要西北没有变故,停留京城的时间能从半个月拖延到半年。

就拿狄元帅自己来说,乐平公主也很久没回京了,这次回京不得在京城多待几天?

转运司的一把手蔡大人要升官,继任的陕西转运使是谁还不确定,陕西四路的青苗法还是第一年推行,他左看右看这时候都不适合回家探亲。

他这次到环庆路沿边走了一圈,亲眼见识过黄沙肆虐的可怕,如果可以的话防风固沙也得提上日程。

黄河冲刷已经很可怕,再加上一年四季吹不停的大风,没有人力干涉的话黄沙范围会越来越大,各州官府都知道筑堤坝造绿林来保住脆弱的农田,只是没个章程也连不成片。

还有就是,西北的灌溉和农具也跟不上。

他本来以为这边的农产量不会比中原少多少,真种出来才发现连中原地区的一半都达不到。

农具不行,土地肥力不行,灌溉水源也不行。

处处都不太行,就算有高产的种子也白搭。

青苗钱是用来救急的,要是连着几年收成都不好别说息钱了,连本钱都没法收。

这么一年年积攒债务,即便有一年田间丰收,让农户一下子归还前面好几年欠的钱也会恢复赤贫。

官府对不上账会派吏卒天天下去催债,农户连吃都吃不饱不光没法还钱还要忍受催债的折磨,最后就是百姓苦不堪言,官府的青苗贷也变成烂账。

即便如今的青苗钱按照不同情况来分收息和不收息,长此以往也不是办法。

以陕西四路的情况来看,转运司最好提前做好收不回本钱的准备。

不是百姓不努力,实在是年景不好的时候占大多数,今年涝明年旱,十年有一年风调雨顺就感天谢地,这种情况下实在没法让百姓再背债。

大宋各地一盘棋,如今正是朝廷发挥统筹兼顾作用的时候,各地区的转移支付机制得完善起来。

西北前线需要资源供给来保障国土安全,荆湖需要资源投入来开发,只能江南、中原等物产丰饶的地方来持续提供资源来保证贫苦地区百姓的基本生活。

朝廷做好收入再分配,陕西这边才好琢磨怎么补贴百姓。

是的,不能再叫贷款,得做成补贴的形式。

钱粮补贴容易做手脚的地方更多,这可比贷款难操作多了。

不管,他只负责出主意,奏折送到御前他的任务就算完成,之后具体怎么操作让官家和相公们头疼去。

还有他的棉花,唉,他得种多少年才能凑够西军所有将士的棉甲棉被棉服啊?

苏大人看着地里的收成欲哭无泪,他知道西北的粮食产量低,但是他没想到能低到这个程度。

蔡大人是不是把城外最贫瘠的田分给他了?

蔡挺表示这是污蔑,西北各州的田地都是这样,不能因

为农作物产量低就说他不给好田。

年轻人动动脑袋瓜好好想想,西北的田地要是和京东京西一样肥沃他们筹集军粮的时候至于那么难吗?

众人结伴回京,留下苏机宜继续对着贫瘠的土地悲不自胜。

后世的西北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了吗?怎么解决的?能不能让他做个梦梦到啊?

苏大人很伤心,可是再伤心也不能让眼前贫瘠的土地变成沃野千里。

各路的军政长官都回京领赏,继任的官员还没到,京兆府各衙门按部就班的干活,没有顶头上司时不时下达的紧急任务感觉非常不错。

“老师老师,最新消息。” 姚古带着他的最新消息兴冲冲跑过来,“蔡大人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官家还派了个宰相来坐镇西北。”

苏景殊放下手里的活儿,“哪位相公?还有什么消息?”

他本来以为带小孩会很麻烦,相处久了发现姚古在打探情报上完全可以当沈仲元来用。

大概这就是将门虎子的特色,西北各军明面上的消息都瞒不过他,那些不在明面上的消息也能打听出点消息。

“这是元帅的信,您看了就知道了。”小姚同学乐呵呵交上信件,“我没拆您的信,是我爹的信和元帅一起送回来的,我先把我爹给我的信拆了。”

他爹这次连升四级,从内殿承制直接跳到了文思副使,差遣也从巡检变成都监。

官家听说他爹是军中的神箭手,还特意让他爹在满朝文武面前表演了一下。

不愧是他爹,就是厉害。

苏景殊一边拆信一边调侃,“恭喜恭喜,以后出门也要尊称您一声姚衙内了。”

带“都”字的武将和不带“都”字的武将地位天差地别,老姚如今跻身大宋的高级将领之列,回来就可以申请把儿子送入国子监。

恭喜小姚同学如愿以偿,国子监欢迎你。

姚古:???

姚古脸色大变,“老师,您要把我逐出师门了吗?”

他犯了什么错要把他赶去国子监?

老师来西北时间短不知道,国子监在他们西军子弟中的名声非常不好,他这么老实的孩子过去肯定被欺负的天天晚上哭着喊爹喊娘,老师忍心让他去那种地方受罪吗?

苏景殊啧了一声,“要不是我知道国子监是什么样就被你骗过去了。”

姚古哭天抢地,“读书人去的学堂和我们去的学堂不一样,老师您信我。”

武将之子都是恩荫进入国子监,虽然也有很多文臣子孙恩荫入学,但是文臣向来瞧不起武将,正儿八经考进去的学子也觉得他们不学无术,他们武将之子进入国子监走到哪儿都要被欺负的啊。

“好好好,行行行,你先放开。”苏景殊把抱着他大腿的熊孩子踹走,一目十行看完信件,表情逐渐慎重,“官家派韩绛韩相公以参知政事之尊为陕西宣抚使全面主持对西夏的用兵。”

参知政事兼昭文馆大学士,地位比老王还高。

姚古瞬间恢复正常,“是的是的,就是那位韩相公。”

苏景殊抬头,“但是,他带了两个宣抚判官,一个叫吕大防,一个叫范纯仁。”

姚古对前头那个不太熟悉,但是后面那个他知道,“范文正公之子?好事儿啊!”

西军子弟多蒙范文正公提拔教诲,如今范文正公之子到西北当差,他们肯定得把人照顾好了。

就按照老师初到京兆府的标准来就行。

“你先别激动。”苏景殊敲敲桌子,“韩相公支持新法,但是吕大防和范纯仁早几年都因为反对新法被贬,你真觉得他们到西北是好事?”

姚古倒吸一口凉气,攀着桌子挣扎道,“他们只是反对新法,应该不会让我们把抢到手的地盘还给西夏吧?”

苏景殊:……

“那倒不至于。”

姚古放松下来,“那没事了。”

只要不会让他们放弃到手的地盘,什么新党旧党乱七八糟的党在他这里都能算好人。

哦,还不能瞧不起武将。

作者有话要说

小小苏:还是有种不祥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