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4章

随后,他马上问道:“宁大人,太仓缺银,不知你有何良策?”

良策?

良策个狗屁。

宁毅在腹诽了一句,心中已将严嵩的十八辈祖宗都给骂遍了。

这太仓缺银的时候已不是一两天了,若真有良策,那早就解决这件事情了,何须等到现在拉到皇帝的面前来商议。

“依下官之见,只有加赋了。依着各地的赋税情况来看,偏北的地方产粮不多,至于其它地方可按照贫富的差距来加赋。”宁毅拱手道。

加赋。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办法了,并非宁毅想不到其它的办法,只是其它的办法牵扯甚广,一旦说起来只怕今天就算熬个通宵也未必能完得了,倒不如就将这最简单的方法搬出来,若其他人有异议就让他们拿更好的法子来就是了。

“宁大人之言,恐怕有些不妥吧?”

说话的是李默。

李默是吏部尚书,同时也是翰林院的大学士,在这个场面上还是有发言权的。

“李大人有何高见?”宁毅拱手道。

“偏北的地方若不增税,那就只有往江南堆了,可如今江南正在被倭寇肆虐,此时加赋,只怕十分不妥。”李默道。

说起倭寇,不少官员免不了又要将目光放到李牧的身上了。

李默也正是要将话题扯到李牧的身上,紧接着说道:“李牧李大人此前乃是扬州知府,应当对江南之地的行情也甚熟悉吧?”

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李牧也不好不接话,直接说道:“不如均摊吧,无论是江南还是偏北,总都有自己的难处,若着重一处,难免会让百姓们觉得朝廷行事有失偏颇。”

既说的是加赋的事情就说加赋的事情,何必牵扯到倭寇的事情上来。

李牧知道,他今天就是来看戏的。

这场戏演到最后究竟会不会扯到他的身上,那就要看这群人会想到一个什么法子来了。

就现在来看,所有人很显然都不想说出个合理有效但是非常复杂的法子来,宁毅提出了加赋的法子,那他们就完全按照加赋的法子来走,至于最后这个法子会变成什么样子,那就看看这群人脑洞能开到什么地步了。

加赋伤的是黎民百姓,李牧不是不想要给黎民百姓想个行之有效的法子出来,只是现在的朝堂之上显然没有他站立的位置,就算是今日的廷议,看似嘉靖将他唤来了,可他只是能作为一个旁听,因为他的法子一旦出口,改变的将会是整个大明朝的格局。

变法!

李牧为今想到的强国之策只有这个办法,从根本上改变大明朝的走向,改变所有的一切。

太仓缺银,除了开支之外,其实更多的原因都是税收。

大明朝对于商税实在是太不关注了,在逐项税收之中,商税的占比可谓是少之又少,这也是李牧和唐瑶一起经商之后为什么能够迅速富裕的根本原因,因为国家收的税实在是太少了,将这些税一给了国家,其余的银子可不都是进了商人的腰包,这样一来,商人可不就富裕了?

除了商税,还有就是特权。

富藏于民。

说民,倒不如说是特权阶级。

比如说秀才、举人之流,这也属于特权,李牧当初也因为这些特权大大赚过一笔。

如今回头细细去想这件事情,李牧才觉出了其中更深层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