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果宝 作品

第 62 章 榜样力量

大明一年税入两次,一次是夏税,在每年的农历八月之前,还有一次是秋粮,一般是过年前各地府县征收完毕,再由地方上交到中央。

去年卫辉府刚刚糟了灾,当今圣上开恩,免了卫辉百姓的夏税,所以一直到农历十一月开始收秋粮了,周邦彦才拿到今年卫辉府的税入。

等他看完账册后,周邦彦沉默了。

这是周邦彦在卫辉的第三年,他来此的主要目的就是主持潞王府的建造,只要把这件最主要的差事做好了,那么升迁入中枢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至于卫辉府的税入,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过。

一来,修建潞王府所耗甚大,刚开始建造的时候,卫辉府简直要被他刮地三尺,举整个卫辉的民力修建潞王府尚且还不够,还怎么指望有多余的赋税?这二来,等到潞王到卫辉就藩后,卫辉府大部分的土地和税入都要归到潞王身上,毕竟潞王是当今圣上唯一的亲弟弟,光一个潞王府都所耗如此之巨,圣上更加不会在封地和税入上小气了,那么朝廷那边就更不会在意卫辉府如今的税收了。

可是现在,卫辉这次秋收的税入折合白银居然有两百万两,是去年这个时候的五倍多!

这样的增长速度,简直就是绝无仅有,旷古烁今!更何况,这个税入还是在他一边主持着潞王府的修建这个巨大的拖油瓶的基础上达成的,这是多么的可怕!

虽然这个税入和苏州府,松江府比起来,还差了一半还多,可是在整个大明来看,已经算是中上层了!和卫辉之前的税入比起来,那更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数目!

周邦彦原本都想好了,要趁着机会修理一番秦修文,让他认清楚自己的位置,可是当他看到这个税入后,他恍然发现,靠着这个惊人增长的税入,或许他可能不用熬到潞王府建造完成之后再升官了。

周邦彦之前一直将自己所有的重心都放在潞王府的建造上面,根本没有考虑过第二条路,而如今秦修文不仅仅帮他开拓出了第二条路,甚至还把路拓宽了、夯实了,只要顺着这个路去走,他升官之事甚至要比预期的还要早两年!

如今这个秋收税入还不够亮眼,毕竟在大明这么多府之中只属于中层,加上上次葛郎中之事,户部的人就算看到了卫辉的这份税入,说不得也要在里面作作文章。

可是若是再等半年呢?等到明年的夏税,到时候报上朝廷的数字该有多少?会不会一举超越松江府这类的超级纳税大府?若是能做到这种地步,就是别人再想怎么压制卫辉府,那也是压不住了!

大明的赋税其实并不高,田税二十取一,商税更是只有三十取一。当然这些只是明面上的,地方上的官吏们可以用各种方法来增加苛捐杂税,比如说在征收粮食税收的时候,可以淋尖踢槲,让槲面上堆积出来的粮食洒落出去,而那些散落出去的粮食则是属于损耗部分,就归官吏们所有了;商税同样也有各种办法多征收,毕竟商人比农人更为富裕一点,但是地位还更低,商人做的就是一个倒买倒卖,赚取差价的一个事情,从东卖西,从西卖东,要的是一个流动性,于是明朝官吏们设置了重重关卡,只要是经过一地,都要交过税,过税又要分为钞关税、抽分税、门税等,而这里面的费用就可以自由来去了。

但是秦修文提议了周邦彦降低卫辉府各县的过税,严厉打击各个县衙额外征派税赋,还组建自己的车队、船队为从卫辉流通过来的客商保驾护航,可以让商人们以一个比较正常的过税将商品流通出去,这才是除了新码

头的建立外,更为重要的一个税收制度上的开放。

也是因为周邦彦一开始就没有把卫辉的税入太过放在心上,然后自己也想在里面捞一点油水,这才同意了秦修文的提议,但是真没想到秦修文能做到这种地步。

不得不说,周邦彦虽然心胸不算宽广,但是对时政的把握、对为官之道的理解是远在一般官员之上的,当他看到这份税入账册的时候他就明白了过来,自己或许能靠着这一条路更快地升迁!

自从张居正变法以来,朝廷对官员们的考核就更为严苛了,“考成法” 颁布后,不仅仅是对京官加大考核监察力度,就是地方官的日子也不好过,地方官的各项政务都有了明确的考核标准,这官做起来自然也就没有原来那么轻松了。

虽然在万历十二年就废除了“考成法”,可是“考成法”带来的影响已经深入人心,对官员的评判标准也提高了,更加的务实了,在朝廷眼中,评判一个官员的政绩,除了文化教育、劝农桑、施仁政之外,最为重要的还是税入。

毕竟这个东西可以量化,而且干的好不好,那是一目了然的。

不过周邦彦来卫辉的初心不一样,目的不一样,这才没将税入放在眼里,甚至在一开始听取秦修文建议的时候,心中还想着,这样一来,卫辉府能征税的项目少了,数额低了,到时候估计税入数目更加不理想,但是损公肥私之事,又不是他周邦彦一人在干的,上头不在意,下面没人说,有什么好怕的?

结果,这个税入不仅仅没少,还居然增加了如此之多!这里面的田税涨幅其实不大,毕竟去年才遭遇过天灾,今年能够恢复过来已经是万幸。而商税,则是以一个非常恐怖的速度在增长!

周邦彦抚着短须沉吟了许久,将事情翻来覆去想了多遍,最后得出来的结论是——这秦修文还动不得,不仅动不得,还得继续哄着供着为他做事。

若是能更快地跳出卫辉,到中枢任职,一来阖家团圆,不用再和父母家人分隔两地;二来靠着一鸣惊人的税入增长得以升官,那可比单单督造好潞王府这样的差事而升官要来的有含金量的多,对他以后的官途绝对有大大的好处。

督造好潞王府这样的差事,周邦彦扪心自问,满朝上下有一大半的官员都能做好;而谁能将一个府的税入在短短两三年间翻个五倍十倍?至少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谁有这般大的本事!

到那时候,秦修文的政绩就是他的政绩,毕竟不管事情到底是不是他主持的,但是人才可是他选出来的、他提拔支持的,上官拿大头、摘果子,下面的人分到点汤喝喝,已经是上峰大度了。

等他升迁之后,哪里还需要去考虑卫辉府那一亩三分地的变化?哪里还需要去担忧自己在卫辉的权力是否被架空?到时候任凭秦修文折腾去好了,就是自己以后升迁了,这个卫辉知府的位置给秦修文坐,那又如何?

秦修文自然知道自己这位上官不算很大度,自己这一年来虽然源源不断地给他周府送出了不少真金白银,但是一旦涉及到权力的纠纷,对方就能一改之前和蔼可亲的态度,对着他立马翻脸,也是秦修文早就预料到的。

好在自己布置了那么久的一切,终于在这次的秋粮税入中体现了出来,周邦彦投鼠忌器,果然态度又和善了起来,不再揪着洋人之事不放,也让秦修文知道,自己助周邦彦增长的野心已经就位,小小卫辉府的权柄,已经不被周邦彦看在眼里了,而自己,终于可以在卫辉大展拳脚、全面出击!

~~

洋人疯狂采购之后就撤离了卫辉(<a href=".co)(com), 原本应该风平浪静下来,可是卫辉府的富商乡绅们内心却并不平静,他们发现,原来最赚钱的买卖,竟然不是倒买倒卖,也不是做点客栈吃食生意,而是建工坊!</p>

诚如之前所说的那样,卫辉府的手工业不算发达,本地的富户乡绅,大部分都是靠囤地做地主发财,还有少部分会经营一些和衣食住行有关的产业和买卖,但是没有人做过像“吴氏纺织坊”和“袁氏印刷坊”这样的工坊生意。

这里面当然是有多种的因素,他们中间也有人去过江南地区,看过那边人是怎么开作坊的,但是想要做的大,就要投入许多的本金;小打小闹的话又看不上这点利润。再则,做工坊的难度可比倒买倒卖或者做地主难多了,像江南那边这么多的织造坊,那都是有门槛的,他们一个个门外汉,从头学起多费事?而且织出来的布又没有江南的好,到时候卖给谁去?

还不如做个大地主来的省事,或者做一些自己能手到擒来的买卖,包赚不赔。

这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以往你不做我不做,大家各有赚钱的门路,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好。可是如今异军突起两家工坊,“袁氏印刷坊”也就算了,他们还可以说一声,这背后有秦大人撑腰自然不同,可是那“吴氏纺织坊”算什么?他们吴家又算什么?说句托大的话,他们老祖宗在卫辉发迹的时候,吴家人还不知道在哪里找食吃呢!

结果呢,现在眼看着吴家就要起来了,这纺织坊的生意一日好过一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里面的利润甚大,接下来那么多单子,只要一交货,那是铁定赚个盆满钵满!

这卫辉别的不多,棉花还不多吗?自家地里就种植了多少的棉花,漫山遍野的都是,要多少有多少!

以前这些棉花都卖给江南地区的大纺织作坊的富商了,如今若是自己也学着吴家那样,自己建工坊,自己织布,不也可以同样赚钱吗?

商人的思想最是灵活,只要一看到某样东西有利可图,而且自己也是可以快速模仿的时候,那么这个行业必定马上就要涌入很多新的竞争者!

对吃了第一块大肥肉的吴家来说,竞争肯定是残酷的;可是对秦修文来说,这正是他要看到的结果!

只有竞争,才能创造出源源不断的活力;只有竞争,才能对这个领域精益求精、不断拔高技术!

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驱使所有人都向他想要的目标前进的,但是市场竞争可以。

所以,在很多卫辉富商们都抓心挠肝地想要和秦修文走关系,看看能不能给他们一点支持,帮助他们去创办工坊的时候,卫辉府第二次招商会应运而生。

当时秦修文举办的第一届招商会的时候,只成功租出去七块地,剩下五块没有动工,如今第二届招商会刚一放出风声,整个卫辉的富商豪绅闻风而动,所有人都日也盼夜也盼,希望自己能收到秦大人下的帖子,有机会参加这次的招商会,各种礼品珍宝土仪都像不要钱一样涌入秦修文的府邸,为的就是那一张招商会的帖子。

不看看参加了第一届招商会的人租下土地的人,哪个不是赚大发了?

瞧瞧许富商,瞧瞧赵松岩和万掌柜,尤其是那个吴富贵,原本比他们差一大截,现在说话硬气了,都和他们平起平坐了!如果他们再不跟上,要不了两年,说不定他们都要看那个吴富贵的脸色了!

那不是什么招商会,而是财神爷给他们开会,要去,必须要去!

只可惜事不遂人愿,此一时彼一时了,第

二届的招商会门槛一下子拔高了许多,不再像第一次一般,只要是有点头脸的富商都可以拿到帖子,这次是先征集有意向参与第二届招商会的人,然后再从中选拔,被选中的人不过十二位而已。

这十二人中,大家发现都是在某一领域有过经验的人,做事做人口碑都还不错,且不是因循守旧之辈,才得以中选,而不是单单只看谁实力强,看谁财富多。

如今的秦修文在卫辉已经是一言九鼎的存在,他说给这些人下帖子,就只给这些人下,无人敢置喙,拿到帖子的人无不欢天喜地,感恩戴德将送帖子的人迎进门,恨不得跟接圣旨一样把秦修文的帖子供起来。

只是尽管是被选中的人,然而依旧僧多粥少,十二人里只能中选五人,所有人依旧心怀忐忑,就怕自己落选。

当季方和与孙文秀闲下一起吃酒的时候说起了这个事情,如今已经是孙县丞的孙文秀忍不住痛饮下一杯酒感叹道:“那个时候我去递送这个帖子,可是好几家的大门都敲不开,如今大人的帖子却是成了人人争抢的对象,这真真是风水轮流转!那些有眼无珠之人,如今恐怕是心痛地夜不能寐,也只能默默忍着吧!”

季方和当然知道第一届招商会的时候是多么的难,他自己就是亲历者,当下听完冷笑,抚摸着自己手上还残留着的刀疤道:“难道他们还敢明着有什么怨言不成?就是有再大的不满,也得给我们憋回去!”

不憋回去,还想学那搞刺杀的马掌柜?也不看看这位马掌柜的坟头草都有三尺高了!

第一届招商会就不给面子、直接推拒不来之人,还想来参加第二届?难道还真以为自家大人现在是什么猫猫狗狗都能攀上的?

等到众人参加完第二届招商会,所有人拿着申请书回去的时候都是忧心忡忡,被有心人打听出来后,才知道第二届招商会的内容和第一届的截然不同!

当然,这地还是差不多的保证金数额,还是可以免费租十年,还是靠近新码头的黄金地段,这些都没变,变的是用地的用途以及申请人的条件。

这五块地的用途皆为工坊用地,这倒是和大家心里想的不谋而合。没看到那吴富贵现在的“吴氏纺织坊”大赚特赚吗?大家自然也有想法去模仿,建个类似的纺织作坊,已经有了先例在了,依葫芦画瓢自然不难。

可是秦大人只给他们放开了五块地中的一块地作为纺织工坊用地,其他四快地另外有特指的用途,分别为:粮食加工坊两处、造船厂一处、印染工坊一处。

说实话,除了粮食加工坊和纺织坊大家愿意去争一争,那造船和印染大部分人都是一窍不通,如何能去做这个?就是粮食加工坊和纺织工坊,秦大人给的要求也不低,不仅仅对工坊的大小、规制、产量有要求,还需要立下保证,在多少时间内可以革新技术提高生产的效率,尤其是纺织工坊,秦大人知道大家都盯着这块肥肉,言明若是要写纺织工坊的申请书,那么必须说明白他们要做的纺织工坊和“吴氏”的有什么不同?能有哪些地方做的比“吴氏”更好?

这般一来,所有人都感觉头好痛。

看着是自己比较容易拿下来的租地,但是很难想出来自己哪里能做的比人家好;那些专业技术含量更加高的租地,就是拿下来了,自己也一窍不通,如何能够经营?

当然,他们也可以选择不要租新码头那边的地,自己另立山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样也不是不行。但是如此一来,不仅丧失了新码头那边最佳的位置、生产出来的货物运输成本更高之外,所有人最担心的还是会失去秦大人的支持。

大家都明白,“袁氏印刷坊”和“吴氏纺织坊”能有今天,八成的功劳在秦大人,甚至新码头那边其他拿到地,做成生意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秦修文一切完善的安排和政策,若没有秦大人在前面为他们扫清一切障碍,生意能否如现在那般红火,还真是两说。

所以,在所有人的认知里,有秦大人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秦大人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跟着秦大人的步伐走,不管多么离奇和匪夷所思的开局,最后都能顺顺当当、有惊无险。

可怜的大明人,还没经过后世996的虐打,就已经开始为了写申请书而头痛了,有多少人对着这份申请书长吁短叹、提笔又放下,放下又提笔,就是写不出半个字;有多少人是将身边的资源盘了一遍又一遍,将能用上的关系都用上了,家族小会一场接着一场的开,多人头脑风暴,就为了写这份申请书。

更可怕的是,这申请书还只给了三天时间来写,许多人都熬红了眼、拔秃了头,这才在最后一天交了上去,等交完申请书后的第二天,众人齐刷刷的发现,卫辉府里好几个富商豪绅都闭门谢客,在家足足躺了几天才缓过神来。

跟着秦大人做事,能赚大钱是真的,非常耗费心力也是真的。

这是所有写完申请书的富商们的最新心得体会,而且等待最后结果的那几日,他们虽然身体休息好了,神经却一直紧绷着,一天都松懈不下来。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