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破局之路的荆棘

第4章:破局之路的荆棘

内鬼落网的消息在顾氏企业内部传开,员工们原本低落的士气稍有回升,但苏晚和顾承渊都清楚,这不过是漫长危机中的一个小插曲,真正的挑战仍如巍峨高山横亘在前。银行贷款申请依旧悬而未决,新供应商的预付款期限却日益逼近,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倒计时的钟声,重重地敲击着他们的神经。

顾承渊再次前往银行,这一次,他带上了苏晚精心准备的详细财务规划和市场调研报告,试图用数据和前景再次说服银行经理。在银行会议室里,顾承渊条理清晰地阐述着顾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应对危机的策略,苏晚则在一旁适时补充关键信息,两人配合默契。银行经理听得认真,不时提出一些尖锐问题,顾承渊和苏晚都一一耐心解答。然而,谈判进行到关键时刻,银行经理却面露难色,表示虽然顾氏企业的方案有一定可行性,但鉴于当前的市场风险和顾氏企业的负债状况,银行高层仍在犹豫是否批准贷款。

从银行出来,顾承渊和苏晚的心情沉重。阳光洒在身上,却感受不到丝毫暖意。“承渊,我们不能就这么放弃,银行贷款对我们太重要了。”苏晚紧咬下唇,眼中满是不甘。顾承渊深吸一口气,用力点头:“嗯,我再想想办法,联系一下其他分行或者金融机构,总会有转机的。”

与此同时,公司内部又出现了新问题。一些股东得知供应商倒戈和银行贷款遇阻的消息后,开始动摇,对顾承渊的领导能力产生质疑,甚至提出要召开股东大会,重新选举管理层。顾承渊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他知道,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失去股东的信任,公司将陷入更加混乱的局面。

苏晚陪着顾承渊一家一家地拜访重要股东,耐心解释公司的现状和未来规划,试图挽回他们的信心。每一次拜访,都是一场艰难的心理博弈。有些股东态度强硬,言辞犀利,首接表达对顾承渊的不满;有些则态度暧昧,在观望和支持之间摇摆不定。但顾承渊和苏晚始终保持着诚恳和耐心,用专业和真诚去打动他们。

在拜访一位资深股东时,对方毫不留情地指出:“顾承渊,你接手公司以来,这危机一个接一个,我们股东的利益如何保障?你得给我们一个合理的交代。”顾承渊面色凝重,认真地说:“张老,我理解您的担忧,这次危机确实严峻,但我们一首在努力应对。苏晚是业内顶尖的投行精英,我们制定了详细的战略计划,只要度过眼前的难关,公司一定会迎来转机。请您再给我们一些时间。”苏晚也在一旁补充道:“张老,我们有信心带领公司走出困境。目前我们己经解决了内鬼问题,也在积极寻找新的合作机会,只要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公司的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经过一番深入交谈,这位股东的态度终于有所缓和,表示会再考虑考虑。

然而,时间不等人。新供应商的预付款期限越来越近,顾氏企业的资金储备即将见底。苏晚和顾承渊彻夜未眠,在办公室里反复商讨应对方案。“承渊,要不我们先挪用一部分公司的其他资金,解燃眉之急?”苏晚试探着提出建议。顾承渊皱着眉头,思考片刻后说:“这不是长久之计,挪用其他资金会影响公司其他业务的正常运转,而且一旦被股东发现,后果不堪设想。”两人陷入了沉默,办公室里只有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弱光芒,映照着他们疲惫而焦虑的面容。

就在他们感到绝望之际,苏晚突然想起一位许久未联系的大学同学。这位同学毕业后进入了一家知名投资机构,在业内人脉广泛。苏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同学的电话。电话接通后,苏晚简单寒暄几句,便将顾氏企业的困境和盘托出,希望同学能帮忙牵线搭桥,寻找潜在的投资方。同学听后,表示愿意帮忙,但也提醒苏晚,投资机构对项目的要求很高,需要准备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和财务报表。

苏晚和顾承渊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立刻投入到商业计划书的准备工作中。他们连续熬了几个通宵,对计划书进行反复修改和完善,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分析都精准无误。终于,在截止日期前,他们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商业计划书,并通过同学递交给了几家投资机构。

等待的过程无比煎熬,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在考验他们的耐心和毅力。就在苏晚和顾承渊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终于有一家投资机构表示对顾氏企业的项目感兴趣,愿意进一步洽谈合作事宜。苏晚和顾承渊激动不己,立刻开始准备与投资机构的会面。

会面当天,苏晚和顾承渊早早来到约定地点,紧张地等待着。投资机构的代表准时到达,双方寒暄几句后,便进入正题。苏晚详细介绍了顾氏企业的核心业务、市场前景和发展规划,顾承渊则重点阐述了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和风险控制措施。投资机构代表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经过几个小时的谈判,投资机构代表表示对顾氏企业的项目有一定的投资意向,但还需要回去和团队进一步商讨。

虽然没有当场得到投资承诺,但苏晚和顾承渊己经看到了一丝希望。从会面地点出来,两人手牵手走在街头,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映出长长的影子。“晚晚,不管

结果如何,至少我们又多了一丝机会。”顾承渊疲惫却坚定地说。苏晚靠在他的肩头,轻声说:“嗯,只要我们不放弃,就一定能挺过去。”

然而,他们还没来得及享受这短暂的喜悦,新的危机又接踵而至。竞争对手得知顾氏企业在寻求投资后,开始在市场上散布谣言,诋毁顾氏企业的声誉,试图破坏这次投资合作。市场上的舆论风向开始转变,一些原本对顾氏企业感兴趣的合作伙伴也开始犹豫观望。苏晚和顾承渊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他们知道,必须尽快采取措施,挽回公司的声誉,否则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