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云溪 作品

240.奇女子也 此惟民妇之愿尔......

官员走了,百姓们一时还没舍得走,尤其是城外的乡民,有识得陈老汉、卢老汉、陈婆子或是大兴庄任意一人的,一时都围过去问话,足有一两刻钟,才由得他们离去。

大兴庄众人是晕晕陶陶、脚踩棉花云似的回到庄子里的,倒是桑萝,犁献出去了,赏也拒了,这桩事在她心里就算是做好了,了了,便不再挂在心上了。

她自觉日子可以如常的过,却不知道自己那一日的表现到底影响了多少人。

沈烈好似找到了自己的道。

从前读书,他是想挣出个出路,能给桑萝好日子,能护得住桑萝,能由得桑萝尽情琢磨她喜欢的那些东西,经那一日,却是不同了。

他在桑萝和曾刺史身上都看到了属于他自己的道,一条更加清晰、明确的读书科举做官之后该走的道。

沈宁和许文茵,模模糊糊的,心里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梦想。

大兴庄,较前一次考州学时,再一次跃入了歙州百姓眼中、耳中、口中,且轰轰烈烈,远比那一次轰动得太多。

同时传开的是桑萝和大兴庄众人在山中那几年是如何帮助山民在山里扎住了根,让他们靠着山里的物资活了下去的。

魔芋豆腐和薯蓣一时间人人皆知,甚至就连眼下没有的神仙豆腐,也在歙州城先出了名。

陈有田去了州署衙门报名参与做新犁,衙门做的第一批犁先送的就是大兴庄,沈家的两架犁是到得最早的,随着周边各村庄陆陆续续换得了新犁,大兴庄出了个奇景。

周边或远或近各处村庄的农人,一户两人,扛着自家刚到手才试用过的新犁就往大兴庄走,一进庄里,先就打听桑娘子家的田地是哪一块。

沈家的三十亩地,赵大和赵四根本没能犁上多少,全叫周边眼生的农人过来帮着犁了。

倒不是他们不想干,实是没机会,不知道是哪一个带的头,也不知道是怎么流传开来的,领到新犁就到大兴庄给桑萝犁田好像成了附近农人纷纷参与的一桩盛事,官府发出多少犁,就能来多少队人。

沈家不过三十亩地,哪怕官府的犁做得不那样快,也架不住一天来六七十号人,一人只干半天多,这活到第二天也没剩什么了。

可这事情并不算完,田地里的活干完了,那不还有山地吗?不用犁改用锄头了,一户来两人,来了就干半天多才走,沈家的田地里热闹过了山地里热闹,那真是,引了不知多少人来瞧热闹。

就那一阵儿,但凡看到大道上有人三五成群扛着锄头或犁走的,两帮子人一碰上,见面打招呼都是:“去大兴庄的?”

“是是是,你们也是?”

“也是,一起走一起走。”

就差跟见面问候一声吃了么没差了。

且不知是哪个心细的,发现沈家会在自家山地里种山里能找到的各种果树,没几天也传了开去。

不记得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时不时就会有人往沈家送果树来,全是他们村子附近的山里挖的,每个村送来的也就那么三五棵,但架不住送的人多啊

。有冯氏族人、甘家、周家、郑家、东哥儿家那种桑萝识得的()?(),

更多是她根本不认得的∞()_[(.)]∞▲∞♂?♂?∞()?(),

甚至都不惊动她()?(),

东西往屋边放下就走。

赵大和赵四很为主家高兴的()?(),

当然,来沈家干活,他们爹娘兄弟和孩子们也都来帮过工的。

不过兄弟俩看着那短短七八天间就被歙州乡民你一片我一片开出来的四十多亩山地,也都傻了眼。

树是留着,杂草和灌木都帮着清理了,地也翻好了,有送果树来的,问过赵大和赵四果树往哪种,顺手帮着把果树都给栽好了。

眼下就是,清清爽爽、利利落落,果林弄了几小片,剩下的地全开出来,想种豆种菜种薯蓣,直接就能种了。

赵大挠着后脑勺问自家弟弟:“咱这工后边还有得做的吧?”

重活都没了啊。

这可实在是太突然了。

赵四还挺乐呵:“桑娘子心善,那犁给大伙儿省多少力?谁不感激呀。没活儿干也不打紧,我一会儿问问桑娘子去。”

~

歙州城外的乡民每天来干活那盛况桑萝也是清楚的,不过赵四来问家里后边没重活了,还用不用工的时候,桑萝还是愣了愣。

“用啊,怎么不用?山地田地七十多亩,赵四叔您看我自己能种下来的吗?”

事实上,沈烈、沈安和沈宁压根不让她干重活,轻活都快没她的份儿了。

赵四听着这话高兴了:“那就好,那就好,我们是可乐意跟着娘子你手底下做事的,村里人知道我们在你们家做事都羡慕着呢。”

桑萝笑起来,趁赵四过来了,索性叫他等等,回屋里先拿了一布袋的种子出来,道:“正好,这袋草种劳烦四叔帮我撒四亩地。”

“草种?撒四亩?”

“对,这是紫云英,家里养的这些猪羊兔、鸡鸭鹅都是喜欢吃的,这东西家禽和牲畜吃着好,长得又快,正好供应,也省得阿宁见天到处打草。”

这东西鲜草蛋白质含量还特别高,养牲畜家禽是非常好的草料,种一茬能割两三次,种得好亩产几千斤鲜草,足够用了。

事实上除了养牲畜和家禽,这还是道非常鲜美的野菜,鲜嫩的时候清炒或是炒腊肉,那叫一个香,桑萝还准备到时候再固定往东市卖这个,城里眼下可不就缺一口鲜吗?

最要紧是,只要不拿这东西来做肥田用,不需要太卡时间,只要满足温度条件都可以种,且一年有长达四个月的花期。

桑萝打的是紫云英蜜的主意。

她倒是会制糖,可就算弄到甘蔗,除了悄悄弄点自家吃,她敢拿出去卖吗?

蜜就不一样。

这时候的蜂蜜算得上是奢侈品了,卖价可一点儿不低,养蜂采蜜喂家禽牲畜几不误的好事,还能当菜卖,省心、打理不费事,这样的好事上哪找去?

事实上这东西在山里那几年她让沈烈在山谷底下也没少种,不然也攒不下草种来,当然,那时候地不大,也就是供羊吃,然后作绿肥用。

赵四现在对桑萝不知多服气,听她都有章程,细问了

大概是种在哪一块地儿,又领了不少的菜种,就拎了几个小布袋忙活去了。

~

赵四走了,桑萝想着家里田地的活计渐上正轨,等这一阵农忙过了,好雇人来挖地基围院墙了,索性取了纸笔出来,依着自家宅基地的大小画起平面图来。

未画几笔,干完家务就去了沈家和许文茵几个小姑娘凑在一起读书制笔的沈宁回来了。

“大嫂,我们毛笔攒了两百支了,我和文茵她们商量着要不要今天送出去卖?”

“这个好啊。”

桑萝搁了笔,笑问沈宁:“怎么商量的?”

沈宁凑到桑萝桌边,道:“我们寻思着赶在州学下学的点之前到州学门外摆摊子,大嫂你看行不?”

“行不行试试就知道了,价钱定了吗?”

几年前在祁阳县的香烛铺子里买的毛笔,桑萝依稀记得是三十五文一支,眼下这是州学外,又是钱不值钱的年景,是个什么行情桑萝还真不知道。

沈宁却是笑:“二哥早帮我看过啦,便宜的三十多文一支,也有一二百文的,咱们这个就是竹制的笔杆,又是摆小摊嘛,我和文茵商量着卖二十五文一支试试。”

桑萝想到州学总共只四十个学子,其中不少还是家中条件不错的,只怕卖不了太多,不过却没吱声,只笑着让她试试去。

沈宁一见她大嫂允了,就乐滋滋准备起来了,桑萝问过才知,她连摆摊卖毛笔的薄木箱都央着陈二山帮忙做好了,收起来是个箱子,展开来就是个摊子。而且往州学摆摊,还叫上了陈二山。

州学里都是男子,沈宁这一年十三岁了,已经知道注意这些问题了,把陈二山拉了壮丁。

十六岁的陈二山,生得高不说,那一身武艺不是白练的,由他带着沈宁和许文茵一起进城倒也好,至少安全上不需要桑萝操心的,至于口舌略拙,她看两个小丫头自己也没准备闲着,就无所谓了。

桑萝失笑:“想得这样周全,去吧。”

“时间还早,我把菜先洗切了,大嫂晚食不用急着做,等我回来就行,州学的摊子摆不久的,我跟大哥他们下学差不多的时间就回来了。”

被桑萝笑着打发了:“成了,我没有觉得不舒服,晚食我来做,你忙你的营生去吧。”

~

沈宁第一天出摊,酉正才回,和沈烈沈安一起回来的。

手里没有箱子,想是放在许家了,桑萝观她面有笑意,笑问:“瞧这样子,卖出去了?”

沈宁欢喜得很,喜滋滋点头,从腰间把钱袋摘了下来:“大嫂,卖了三支出去,大哥他们的同窗买的,七十五钱,我给便宜了五文,收了七十文,先放我这保管着,晚点人凑齐了再分钱。”

四十五文。

落到沈宁手里十七文。

桑萝看小丫头开门红,很是高兴,笑着招呼兄妹几个洗手吃饭去。

等夜里睡下,才问沈烈是哪个同窗买的笔。

沈烈摸摸鼻子,说是王云峥的六叔。

王家子弟,哪里会用这样的笔,这是认出许

文茵特意捧场的。

沈烈笑:“先由得她玩几天吧()?(),

等过两天她回过味来就会另想法子的了。”

州学只四十个学子?()?u?&?&??()?(),

大多人家里还颇富裕()?(),

如果只靠在州学门口摆摊()?(),

沈宁手中这笔卖出去是有限的,而摆摊花出去的时间精力相比之下倒是不少。

沈宁反应过来很快,这摊子只摆了五天,除了头两天有沈烈和王云峥他们的同窗捧场买的,后边两天买的人明显少了,第五天开了天窗,一支也没卖出去。

晚间许文茵几个也来了沈家,就在沈宁房里,四个小姑娘相对托腮,琢磨办法,凑在一块嘀嘀咕咕半个时辰,天完全黑透了,秦芳娘和施二郎媳妇都在庄子里喊人了,三人才匆匆回家去。

睡前姑嫂两人凑一块泡脚,沈宁愁眉:“大嫂,这毛笔卖得有些慢。”

桑萝忍笑,道:“州学里学生不多,且还是用贵价笔的多,你想想看除了州学的学子之外还有哪些人要用笔?”

还有哪些人用笔吗?

沈宁垂眸略想了想,猛一拍额头:“大嫂,你说州城里现在家里有跟阿戌他们那么大的孩子,是不是也开始找先生开蒙识字了?”

朝廷都开科举了,读书这不明显有出路了嘛。

她们庄子里的孩子都每天读书呢,阿戌和周五郎尤其认真。

总算是回过味来了,桑萝笑着点头:“是,所以你得做他们的生意。”

满州城可能开始读书的孩子的生意啊?他们要是读书去哪里买笔墨?沈宁顺着这思路一想,眼眸微亮:“大嫂,我知道了,我把笔稍便宜点给州学外那一条街的几家笔墨或是香烛铺子代售吧?”

她一天跑一趟,前后花一个时辰,但实则只在州学外摆两刻多钟摊子,因为再迟也没人了,哪里卖得过笔墨铺子全天开业的?沈宁越想越对,是了,当初她大嫂不也把豆腐那些东西都给别家去卖吗?

有那大把的时间,她多做点笔或是读书,跟大嫂琢磨琢磨做纸什么的,不比自己每天扑腾一个时辰分几文十几文钱强?

一边想着,把右拳往左掌心里一击:“就该这样,多给笔墨铺子些赚头,虽一支笔我们赚得少了,但卖得一定比我在州学门口摆那一会儿摊多,蒙童都是当爹娘的去给买笔,人家也不会单挑着州学下学来买。”

可是想透澈了。

正月末,沈宁忙起了新事业,和许文茵一起跟州学外的香烛铺子、笔墨铺子一家一家谈过去,十五文一支笔,零售摆摊改批发了。

也是同一天,由歙州往京城的官船在这一日下午靠了岸,随船折差把一口木箱抬进了前来接船的马车里,背着装了奏折的木匣赶着车就直奔皇城而去。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