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进行中 作品
第332章 到达省城
罗玉兰点头“爷爷,我要看看房子好不好,要是好了,还是留着吧。”
“留着将来你和小野还能过去生活?”
“就是觉得房子多挺富有的。”
爷俩小声的说笑着,对面的程子康都听到了,这个漂亮的姑娘还真的吸引了自己的注意了。
火车开了三个小时停下了,看着外面叫买叫卖的,罗玉兰有一种错觉,好像是回到了前世了,就是前世满眼的彩色,现在是灰色的。
“玉兰,吃瓜子不?”
罗玉兰摇头“不吃,弄的哪都是瓜子皮。”
“你啊,人家不是都在吃?”
“我不吃。爷爷,这里你来过吗?”
“来过。离着家里近,没有多大的差别的。”
中午罗玉兰给老人家接了一碗热水,一人半个馒头,一个肉丸。
肉丸虽然凉着,但是吃起来还是传出去香味了。
罗玉兰吃的肉肠,实在是太干了,所以就是两口就不吃了。就是直接的咬的馒头。
新奇的感觉已经过去了,罗玉兰又觉得火车太慢了。
“睡一觉。”
罗玉兰摇头,她怕晚上睡不着了。
看着对面的男人拿着报纸看,她正好可以看到反面的新闻。
程子康注意到了罗玉兰的动作,小丫头抻着脖子看着。
他放下报纸。又从书包里拿出了一张,递给了罗玉兰,也没有说话。
罗玉兰接过来报纸,说了一声谢谢,看报纸消磨时间。
老人家总是这么坐着也难受,起来去溜达了。
晚上也挺煎熬的,第二天她就开始看医书了,老王头看报纸。
一直到了五天后下火车,罗玉兰感觉自己都不会走路了。
程子康也从这里下车,看着这祖孙两个一眼转身离开了。
“玉兰,咱们家离着火车站挺近的。”
“那感情好了。爷爷,看着这里的标语什么的,应该是和咱们那里是一样的。”
罗玉兰感觉这里已经非常
的有红色的感觉了,爷俩就一个包罗玉兰背着。
老王头心里不舒服,自己真的年纪大了,现在已经走路感觉腿不太舒服了。
不过心里期盼着,一路上在火车看到下面的红色,心里都是火热,这也就是小野他们也快要回来了,
全国都胜利了,孙子就可以回家了。到时候小野玉兰成亲,自己也能盼着重孙了。
想到这里,老人家瞬间又觉得有劲头了。自己要等着孙子回来,等着重孙子。
马上就中午了,罗玉兰看到了面馆了,“爷爷,咱们进去吃饭,没想到正月还开门。”
“都是为了挣钱。”
一人一碗面条,吃饱了也没有停下,老王头指挥着朝着家里走去。
“爷爷,咱们家这个位置应该是有钱人住的地方吧?”
老王头点头“那个时候我花了手里所有的钱财买下这房子,说是以前大官的房子。”
这里住的人应该不少,看着不像荒凉的地方。
“玉兰,和这就是咱们家了,应该是没人进来。”
“还真的不错,都有二十多年没有回来了吧?”
“我在你们定亲前三年带着小野回来过一趟,那个时候正乱。”筆趣庫
开门看到里面都是雪,真的挺荒凉的。
进了屋子里,“还好,没有漏雨的地方。
玉兰啊,这家具都好料子的,不过放了这么长时间应该是不行了。”
“爷爷,咱们也不回来住,没关系的。”罗玉兰这次回来,就是想着把房子的事情能在政府那里确定下来。
要是有人抢占了,也赶紧的解决了,拖的时间太长了也不是好事。
“玉兰,咱们还是去住旅店吧,这里也没有办法住,家里也什么都没有。”
罗玉兰想了想,也是这样的,主要是现在的气温太低了,没有别的好说,没有棉被柴火可是真的不行。
“爷爷,我送你去旅店,我回来把房顶和院子里的雪扫干净了。”
老王头也有点事情。“玉兰,你不用去送我,我去看看老朋友老伙计
还有活着的吗?”
“爷爷,你还是等着我跟你一起吧,我不放心你一个人出去。”
老王头摇头,“有啥不放心的,我在这条街上就有两个熟人。”
罗玉兰发现了院子里的地下和屋子墙里有大量的金子。
“爷爷,你就没有在家里存点好东西?”
老王头摇头“那时候哪有好东西存,让人骗光了。”
那就是这里的东西是以前的人家留下来的。
这下可以收起来了,就喜欢这些东西。罗玉兰笑眯了眼。
“玉兰,你在家里,我出去看看,也不用太累了。家里还有铁锹,就是笤帚不一定能用了。”
罗玉兰点头“行,我知道了。爷爷,还是我送你过去吧。”
“不用,就在不远的地方。”送走了老人家,罗玉兰上房去看了一眼,觉得自己还真的不能扫,就怕把瓦片踩坏了。
院子里的雪铲出来一条路来,兴奋的走到了墙边,直接的控制着收起来了地里的三个箱子,这里面可是真金啊。而且人家的防腐做的真好。
地面上根本就没有一点痕迹,空间真是太给力了。
进屋以后,找到了墙垛子旁的一个箱子。里面最多的就是首饰了,还有一些瓷器。
罗玉兰笑眯眯的想着,这大官还真是有钱,便宜自己了。
出来正好看到隔壁在墙头上扫雪。
“大叔。你扫完了能不能借给我用用扫帚?我也想把房顶的雪扫了。”
“你是这家的人?”
“是啊,我们一直在老家住,这不是胜利了吗,回来看看。
大叔,我问问,咱们的房子是不是要去重新登记呢?”
“嗯,前年就登记了,你拿着你以前的房照去房管所去办理就行了。”
“谢谢大叔了,下午我过去看看。”不管怎么样,是留着还是卖,现在都要把手续做好了。
这时候一个女人也爬上了墙头。
“婶子好。”
“这房子是你的?”
“是我家的。”
“你们总也没在这里吧?”
“是啊,一直在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