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很甜 作品

第67章 第六十六章

    第66章

    市井喧嚣, 车水马龙。

    这条街是好几条胡同交错而成,房屋矮小,墙是土墙, 地是泥地, 春日多雨, 旁边的沟渠都都积了水,青苔飘浮, 和着青草泥土, 空气里弥漫着朴实无华的气息, 巷子口孩童的玩闹声, 更添几分活气。

    这是寻常百姓所居的民巷,与王公贵族所住之地相距很远,弯弯绕绕, 甚是难找。

    胡同深处有家破败的酒馆, 有个白发老者拎着酒坛从里头出来, 掌柜的吆喝了声“慢走”,老者看着发白苍老, 可身体十分坚朗, 背脊挺拔, 他爽朗应了声, 大步慢悠悠地走了。

    他走着走着,竟是走岔了路口, 他一拍脑门, “唉”

    了声又往另一个方向去, 太多年没回, 竟是连家门都认不得了。

    这里便是楼盼春从前住的地方, 并不是个好住处, 就连小官也不会住在这种地方,但他自在惯了,不爱被冷冰冰的大宅子束缚着,就爱这烟火气,是以即便后来皇帝给他赐了府邸,他也一直住在这儿。

    后来他出了事,那府邸被朝廷收回,反而这个犄角旮旯的破院子没人看得上,还留着。

    这地方好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点不比繁华大街差,往前走走便是一家瓷器店,楼盼春扣扣搜搜买了只袖珍杯子,小徒弟跟着谢宿白什么都好,就是沾了身酸邹邹的习性,怪矫情。

    买了杯子,他又买了几道下酒菜,回去院子时,门口正立着个紫衣女子,不是他那小徒弟又是谁。

    姬玉落在看门匾上蒙灰的牌匾,牌匾上本有个“楼”字,风吹雨打,如今只剩半边残缺的“木”字了,她听到声响,回过头,板着脸喊他:“老头。”

    楼盼春“嘿”了声,“没规矩。”

    他推门进去,门口落下一阵灰,屋子脏乱得根本没来得及拾掇,想来他也是才到不久,姬玉落跟着进去,唯有那张方桌被人使用过,干净着,她于是落了座。

    楼盼春在灶房捣鼓一阵,端着酒菜出来,一切准备妥当,他先是就着瓷碗喝了口酒,“啧啧”两声,没个正形。

    姬玉落看着他,没动那酒。

    楼盼春喝了几杯,终于停了。气氛倏地一静,他缓缓叹气,笑说:“霍府住得可还习惯?”

    “嗯。”

    楼盼春含着嗓子闷笑一声,“这些陈年旧事,本无意让你掺合,可阴差阳错,你又偏偏是那国子监祭酒之女,听闻你顶替姬家长女嫁进霍府时,我便知不好了。霍显太聪明,但凡你与他交过手,他不会认不出你来,我起初很是担心。”

    姬玉落垂眸思忖时眨了下眼,道:“所以那枚银戒暗含玄机,他拿到手就不还我了,想来是你们的信物,以防万一,你想用此物换个人情,保我性命?”

    楼盼春捏着碗点头:“是,我知他要顺藤摸瓜,但也怕你性子莽撞惹恼他,可看你安然无恙,我便知他还是念我旧情的。”

    姬玉落询问:“那……你是要我离开霍府?”

    “原先是如此想。”楼盼春抿了口酒,道:“丫头,我问你,霍显与你调查镇国公府时,是怎么说的?”

    姬玉落蹙了下眉,“他想要蚕食国公府的势利,壮大自身,企图与东厂争个高下,但我后来察觉,他与东厂生死相依,打断骨头还连着筋,不可能敌对,但蚕食国公府的力量,应当是真的。”

    楼盼春看她:“真的是这样吗?你就没有发现有何处不对?你不觉得在镇国公府的事情上拖了太久,锦衣卫办事效率有多高,没罪也能定罪,何况查到了这么大个把柄,他想治萧家,有的是办法,为何迟迟没动手?”

    姬玉落眉心拧得更紧,呼吸都随之急促起来。

    他为什么没有动手,当然是因为证据不足,可楼盼春说的没错,藏兵数万是天大的事,纵使萧家再谨慎,又怎么会不露出蛛丝马迹,锦衣卫本领通天,都已经到这一步了,怎么会查不到?

    不是查不到,是已经查到了。

    可他若不想对付萧家,何苦绕这么大个圈子,若想对付萧家,他又在等什么?

    楼盼春倒了酒,叹气说:“我与你讲个故事。”

    他两手撑在膝头,一口饮尽碗里的酒,念及往事,唇角溢出一声无奈嗤笑,才说:“传言说当年我奉命平东宫,拿太子,可真相并非如此。”

    当年,显祯帝已然年迈,病卧在床,笔都握不住,连奏章都要着人代批。

    得知东宫逼宫那日,显祯帝一下就吐了血,太医说是气急攻心,显祯帝便佯装恼怒,传了楼盼春进宫觐见,命他连夜领兵捉拿太子以审问。

    他紧紧握住楼盼春的手,骂着逆子不孝,可却在楼盼春手心里塞了封信。

    楼盼春心惊,再看显祯帝,已迟暮之年的帝王满眼恳求,他年轻时为稳皇位,重用阉党,致使东厂起势,干涉朝政,已是悔不晚矣,他深知东宫刚正,将成阉党之眼中钉,有朝一日必除之;他也知朝中奸佞当政,清正之人已无立身之地。

    故而他信里所述:阉贼误国,大厦将倾,朕之过错,若有一日东宫遇劫,烦卿救我儿孙,远离是非之地,平安得以。

    他不信太子谋逆,从未信。

    而如若不是楼盼春,便会是别人平东宫,然而落到阉党手里,东宫就真的没有活路了,皇帝只信楼盼春,便将此事托付于他。

    可谁也没料到,他前脚带兵进东宫,后脚东宫就起火了!

    是有预谋的大火,几乎堵死了所有逃生之路。

    太子、太子妃、皇长孙,内侍宫女皆被困于宫殿,太子妃怀胎六月,死于断梁之下,太子伤心欲绝,加之火势愈大,他自知无望,于是将皇长孙郑重托付给楼盼春。

    那夜东宫打乱,趁救火之时,楼盼春伪造尸体,带着奄奄一息的小殿下逃出皇宫,就在这个破院子里安置了数日。

    东宫大难,显祯帝哀痛不已,他本想寻机会想皇帝禀明此事,谁知没几日,宫里就传来皇帝驾崩的消息。

    很快就有了新皇帝,也就是如今的先帝。

    受人所托,楼盼春只能带皇长孙远离京都,隐姓埋名,以叔侄相称,之后种种,包括建立催雪楼,皆是为他归京做准备。

    但后来,谢宿白越走越偏,旁观者清,楼盼春渐渐不愿再纵容他,可也没法干涉他,只好两手一摊,万事不理,谁料谢宿白意志坚定,便是拖着个残破的身体,他也把事儿料理得很好。

    催雪楼最终是在他手里打响了名号。

    楼盼春从往事中抽离出来,道:“如今都说厂卫误国,可东宫一事,回头探其究竟,难道只阉党有问题?构陷太子的证据乃大理寺呈上,事又涉及多方,人证物证齐全,这一环一环,你要说朝廷哪里烂了,是哪里都烂了,烂透了!正如你要报乔家之仇,可乔家的无妄之灾从何而来?是因为朝廷坏了!赵庸有什么可要紧的,他死了,东厂仍在,祸国之根仍在!若不能斩草除根,连根拔起,东宫之祸,乔家之祸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你现在明白我因何总劝你放下,杀人,是杀不尽的,落儿。”

    姬玉落垂眸盯着陈旧的桌板,动也不动,她内心愈是翻涌,就愈是面无表情,说:“师父是想说,霍显意在……废东厂,肃朝堂?”

    楼盼春又仰头饮了碗酒,辣得他喉头呛疼,他道:“你不曾见过幼时的他,桀骜不驯,性子乖张,根本不服管教,也不辨是非,行事全凭喜好,我那时想这孩子天资聪颖,若不加以引导,将来必要误入歧途,是以我常带他在身边,耳提面命,成日往他脑子里灌输深明大义,他从来听不进去……我……我……”

    楼盼春放在桌上的手紧握成拳:“我后来想,他变成如今这个模样,倒也不出我所料,只恨天意弄人,没让我再教他几年,直到这次,我到通州拜见宁王,偶然见到一旧友,你想必也听说过,太傅许鹤。”

    姬玉落猛地抬头,脑中回闪过当日城门一幕,许鹤。

    楼盼春被酒辣得迷了眼,他抬手揩去眼泪,说:“先帝驾崩,朝臣们从宗亲里另立帝王,宁王风骨峭峻,最肖怀瑾太子,是以他的声望最高,可惜阉党手段雷霆,强行令祁王登基,又担忧宁王党贼心不死,是以命人严加看管,禁出封地,这些年通州明里受控,可实际拥军无数,如此韬光养晦,厚积薄发,你道是为何?”

    姬玉落目光锐利地盯着眼前的酒。

    废东厂,肃朝堂,是为迎新帝!

    好大一盘棋,却被突如其来的旧人整局打散,而只要谢宿白入主京都,宁王再想登基,就名不正言不顺了。

    且楼盼春为何忽然去通州,为何忽然拜见宁王,宁王受到拥护,顺安帝都知道要防着他,谢宿白难道就不知道吗?想必他是提前动了手脚,楼盼春也是去阻拦而已。

    谢宿白不是不能当皇帝,只是在霍显眼里,如今的谢宿白俨然不是个皇帝。

    怪不得他在见过谢宿白之后会露出那样的神情,不是悲伤,也不是恼怒,那是一种精疲力尽的麻木。

    日头漂移,阴影跳跃在窗棂上,乌压压一片,有要下雨的势头。

    姬玉落手指微屈,捏住酒杯:“师父要我做什么?”

    -

    御书房外,内侍抬头望天,忙吩咐将龙撵抬到屋檐下,接着就贴耳去听里头的动静。

    只见几个军机大臣都端立在一旁,连镇国公和宣平侯都在,个个面色凝重,顺安帝像个躁动不安的螃蟹,在台阶上来回走动,“这个兴南王!朕当初还在封地时便察觉他不安分,没想如今竟敢起兵北上,岂有此理,这是谋逆!谋逆!”

    兵部侍郎忙拱手道:“皇上,兴南王意在京都,需得尽快将其拦下,若入了北方地界,可就来不及了。”

    顺安帝道:“可不是!你来说,派谁去合适?”

    那兵部侍郎一哽,这种得罪人的是,他不说。

    他像鹌鹑一样缩了头,气得顺安帝又砸了几个奏本。

    倒是户部的先开口:“皇上,如今要紧之事倒还不是派谁领兵,是……是咱们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空有个指挥将军,也全无用处啊!”

    顺安帝闻言大怒:“朕要你们来作甚,就是给朕想办法!一个个尽会推脱!”

    户部的也委屈禁声,也缩着脖子,不敢出头了。

    御书房内一时鸡飞狗跳,顺安帝的奏折砸得四处乱飞,霍显垂着眸,余光扫着萧骋落在地上的影子,沉默许久,在一本折子砸在他脚下时,忽然开口道:“平反之事,皇上不必担忧。”

    话音落地,殿内倏地一静,各人都朝他看来,那众多视线里,其中就有一道来自镇国公府。

    霍显拱手,弯下脖颈道:“镇国公曾在云阳任监察御史一职,对南方的各地了解甚多,兴南王之事镇国公早几日便有所预见,早有所料,已备兵马万千,愿领皇上圣谕,领兵出征,只唯恐各大臣有更好的主意,是以未在御前言明,可我看各位只会推脱,倒枉费国公一片心意了。”

    殿内一时寂若无人。

    只听顺安帝喜出望外道:“真、真的?萧爱卿,霍镇抚所言可是真的,你竟早有准备?”

    霍显低着头,目视顺安帝黑靴上金光闪闪的龙纹,却能感知到前方不远处,赵庸投射过来的视线,惊疑,探究,深沉得像一条游走在他身上的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