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尼亚的雪人 作品
第五十三章 鉴宝大师
“总不能什么都不懂就去和人家合作吧。”
元依依穿了一身休闲装,带了一副挡住半张脸的平光眼镜,和陈蕊打了个招呼就兴冲冲的出门了。
“原本只是打算带你简单看看馆内的藏品,没想到现在的年轻人真有对这感兴趣的。”
博物院的合作特别有诚意,接待元依依的竟是副馆长级别的老先生。
“受我师父、咳咳,受我父亲影响,我从小就对民俗学方面非常感兴趣,这些老物件十分有魅力。”
元依依这话真诚极了,毕竟她自己就算得上是一个老物件。
“其实全国最好的藏品并未都集中在国家博物院,还有两个博物馆的藏品能与此处媲美,不过由于最早的智人遗迹就是在这里发现,我院的藏品是全世界最有年头的。”
副馆长说起这些文物如数家珍,元依依也跟着一个个介绍看过去,老物件最容易产生物灵,即便没能产生清楚的神智,那些来自过去的低语在她看来也十分迷人。
“确实有年头了,这都是几千年前的东西。”
副馆长看元依依走到一个橱窗前,正看着里面的一个石碗出神,不由得也好奇的凑了上去。
“这是本地出土的一件至少三千年前的文物,只是文物本体上没有其他帮助判断的装饰花纹,无法确定是夏朝还是商朝的东西。”
元依依听到副馆长的解释摇了摇头。
“肯定不止三千年,也许四千年还要更久。”
这个不起眼的破碗上缠绕着来自远古的呢喃,要不是她能直接感知到物灵的想法,就凭这几千年前的方言,她还真听不出来这个碗在嘀咕什么。
“元小姐对文物也有研究?”
副馆长没将元依依的话当一回事,看一眼就能判断出年份这种事简直无稽之谈,只有外行人不懂装懂才会摆出这幅样子。
“研究称不上,只是见过不少。”
元依依也没争辩,副馆长屈尊降贵给人当导游的待遇可不是天天都有的,她继续跟着队伍一路看过去,刚看完一层楼就到了人家下班的时间了。
她还在意犹未尽呢。
“以后有机会再来转转,等下给你申请一个员工证,再来就不用买票了。”
一路上副馆长被元依依勤学好问、好奇探索的神态哄得眉开眼笑,连员工证都破例开给了元依依。
“真是谢谢您!”
元依依开心的回到家中,像个写读后感的小学生一样把白天的所见所闻告诉了顾泽,还邀请他有时间和她一起去逛博物馆。
【下次我给你当导游!今天副馆长给我讲的小故事我都记住了!】
元依依还拍了一张自己的员工卡给顾泽炫耀。
【没想到你对这些东西感兴趣】
顾泽看到她的消息微微一笑,顾家现在只有他的奶奶对这些东西感兴趣,下次见面没准祖孙俩可以多聊聊。
【你不觉得老物件身上沉淀的时间感很有魅力吗?】
元依依对这个世界的文物感到好奇,也有最本溯源的一份想法在里面。
她不知道过去生活的世界和现在脚下踩着的土地是否有交集,神话时代是在古代之前,还是独立于现实之中另外的一个世界?
然而还没等元依依接着说,一通电话就打了进来。
“喂?谢馆长找我有什么事吗?”
元依依看到来电显示上的备注,疑惑的接起电话。
“元小姐,白天你说11号墓葬石碗的年代至少四千年的话,是有什么根据,还是随口说的?”
副馆长此刻心中极为不平静,元依依走后,他好奇的用最新的放射元素测龄法给那个石碗测试了一下,没想到真的得到了四千多年这个答案。
“额,是有一些根据的。”
元依依还是很懵。
“那如果一堆无法辨认年份的文物摆在你面前,你能大概分辨出年份吗?”
副馆长怀疑自己也是疯了,竟然问出这么不科学的话来。
“大概能吧,不过我也不确定……”
只要那件文物身上产生了物灵,她就能直接问文物本身是啥时候出生的,但要是没有物灵她就没办法了。
“太好了!明天能请你再来博物院一趟吗?有一批文物想请你帮忙看一下!”
面对副馆长如此迫切的邀请,元依依都想说她现在就有时间可以去一趟,但得到她肯定的回答后,副馆长一激动直接把电话挂了。
“唉……”
元依依在副馆长的身上仿佛看到了她师父当年的影子,这些搞研究的人,不管是研究哪个领域的,即便上了年纪体力跟不上了,提到自己的专业依旧兴奋的跟个小孩一样。
第二天元依依去了博物院不开放的展厅,摆在她面前的是一大片破碗和破瓷片。
“这才是真实的考古工作者日常啊。”
元依依看着眼前满地的破烂,深深的感慨。
“那些有年头又精美的文物都被拿出去展出了,然而它们只是所有挖掘出的物件中的冰山一角,大部分损毁严重已经无法辨认,还有就成了这堆碎片。”
副馆长拿着一个放大镜,身边还放着一个工具箱,元依依也换上了一件白大褂,她蹲在地上仔细倾听,物件毁坏后物灵自然会受到损伤,她蹲了一个上午,才挑出三小堆能够辨认年代的东西。
“抱歉,其他的我实在辨认不出来了。”
元依依摇了摇头。
“冒昧问一下,你在分辨的时候是以什么为标准,怎么就知道这几个东西年代相近?”
副馆长虚心求教。
“额,可能我眼神比较好吧。”
这让元依依怎么说,她能回答是东西本身告诉她的吗?她一声令下让这些物灵去找它们熟悉的小伙伴,然后把看起来感情好的堆在一起,这就可以了呀。
“如果能够证实的话,今天取得的进展等于我们一年的工作量了。”
副馆长感慨的捶了捶后腰,元依依吓一跳。
这就一年的工作量?会不会太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