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驾马车上,子楚终于放开了嬴小政可怜的脸颊软肉。
嬴小政捧着被掐红的脸,给了君父一个桀骜不驯的眼神。
子楚伸手就敲,敲得嬴小政的脑壳哐哐响。
蔺贽阻止道:轻点轻点。
子楚道:"不敲重点,对他没用。"
蔺贽道:"你敲重了对他也没用,政儿就不是能被打服的人。"
子楚道:"那你说怎么才能让他服气?"
蔺贽道:"朱襄在信里写了,若政儿不听话,就只准他吃白水煮肉,只给盐,不给其他调料,也不准他吃糕点。他就认错了。不过前提是政儿真的错了。如果政儿没错,他嘴上认错,下次还会再犯。"
嬴小政凤眼怒瞪:舅父。
子楚本来想说,这什么儿戏,当自己的太子还是孩提吗?
听见嬴小政发自肺腑地怒吼,子楚无语。
难道真有用?
子楚扶额,突然没了管教太子的心情。
堂堂秦太子,居然为了几口吃的认错。这和拿花瓶砸自己的那个太子政是同一个人吗?
"朱襄究竟是怎么守城的?"子楚懒得管教嬴小政后,开始说正事,"他还真能抵挡住项燕十万大军的进攻?"
嬴小政见君父的训斥虎头蛇尾的结束,松了口气。
他还真担心君父会听信舅父谗言,克扣他的伙食呢。
本来离开舅父后,赢小政就感到饮食上不太合心意。舅父居然还怂恿君父变本加厉。
赢小政回答道:"不是抵挡,是击溃。只观察了项燕一日,第二日白日便将项燕十万大军击溃!"
少年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笑容中带着浓浓的得意和炫耀,就差没直接在脸上写"我舅父真厉害!"。
赢小政再次发挥了自己继承自朱襄的说书天赋,将守城战争从准备到后续一一道来,仿佛亲眼所见。
子楚和蔺贽听得两眼冒光,嘴角含笑,时不时打断嬴小政,询问关心的细节。
比如焦匀如何提前发现项燕使用火牛阵,蒙恬说了什么垃圾话,朱襄怎么在战车上摔得七荤八素......
蔺贽笑道:"项燕这火牛阵若能用出来,大概能给朱襄造成不小的打击。可惜廉公和田公是友人,廉公多次和我等说过火牛阵,朱襄大概耳朵都听得起茧子了。"
子楚想起廉公酒后开启话匣子的模样,露出了有些头疼的表情:"廉公一旦喝醉,就喜欢一件事翻来覆去重复说个几十遍,只有朱襄有耐心听。"
他和蔺贽都会找借口溜走,留朱襄一个人伺候醉酒后脾气更加坏的廉老头,连蔺公都受不了。
所以朱襄发现守城器械大多可燃,猜想对方会用火攻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的,当然就是火牛阵了。
"还有望远镜的功劳。"赢小政道,"若不是焦匀带着望远镜,也不能隔着老远就发现敌军的动作,及时决断。关于望远镜一事,我有书要上。"
子楚摆摆手,道:"等你休息一两日后再说,不急,继续说你舅父守城的事。"
嬴小政心中浮现一丝无奈。君父和蔺伯父急急催自己回来,早早在码头等候,恐怕并不是关心自己,而是想听舅父的事吧?
他拿着蔺贽递来的泡着红枣的温水润了润喉咙,继续说书,顺带吹嘘了一下自己追击敌人的英勇。
子楚听着十分羡慕:"我儿居然有了战功,寡人也想去战场。"
蔺贽没好气道:"去战场,和朱襄一样在战车上摔得七倒八歪吗?你想和朱襄一样丢人现眼,我就帮你去说服满朝卿大夫。"
子楚有些生气:"怎么能把我和朱襄相提并论!"
蔺贽道:"哦,对,不能相提并论,朱襄身体比你强壮,虽然在战场上摔出了一身乌青,不耽误他第二日继续下地干活。你大概会在床上躺两三个月,朱襄说的,伤筋动骨一百日。"
子楚作势就要打蔺贽。
蔺贽毫不犹豫选择抵挡,根本不给秦王面子。
嬴小政偷偷捂嘴笑。
君父和伯父怎么还是打打闹闹,一点都不成熟。
马车虽然宽大,但也不能让两个成年人施展开。子楚和蔺贽对了几招之后就收手,训斥起嬴小政,骂李牧让嬴小政冒险。
虽然太子立下战功很好,但身为长辈,子楚和蔺贽不希望嬴小政出任何意外。
赢小政这次乖乖听训,没有叛逆,还发誓绝对不再犯。
至于誓言什么的,说一句祖宗天神就行了,难道还要再次许下实质性的诺言吗?嬴小政又不傻。
看到嬴小政这么安分地接受训斥,子楚和蔺贽就知道,赢小政大概已经在朱襄和雪姬那里挨过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了。
子楚和蔺贽立刻好奇心大起,不断追问。
嬴小政虽然想隐瞒,子楚都拿秦王诏令压嬴小政了,嬴小政只能痛苦不堪地把自己的悲惨遭遇拿出来,给君父和伯父当笑料。
子楚和蔺贽笑得车厢好像都在震荡。
无论是拿桂花糕发誓,还是嬴小政试图给桂花糕改名以规避誓言,都太好笑了。
蔺贽给子楚使眼色:你看,我就说朱襄写养政儿日记很有趣,你非说无趣。
子楚对蔺贽颔首。他也没想到这么有趣啊。等朱襄回来,他会借阅朱襄的养政儿日记。云养儿子,真是太快乐了。
嬴小政苦着脸,听君父和伯父不断打趣自己,嘲笑声音大得可能马车外面的人都听到了。
他在心里长吁短叹。这个太子地位真是太低了,真想早日当秦王,谁嘲笑自己,就下诏令让他闭嘴,就算舅父都不能违抗秦王的诏令。
雪姬正抱着成蟜,温言细语与成蟜交流感情,就听到前面马车传出的畅快大笑。
成蟜好奇:"君父和丞相好像很开心?"
雪姬敏锐地从这畅快大笑中察觉到些许幸灾乐祸的意味,道:"君上和兄长可能很开心,政儿或许就不开心了。"
成疑惑:为何?
雪姬叹气:"他们大概是在笑话你太子兄长。"
成蟜满脸不敢置信:"兄长那么厉害,君父和丞相怎会嘲笑兄长?!"
雪姬揉了揉成蟜的小脑袋,心里感慨了一声现在政儿的头发束了起来,不好揉了:"政儿再厉害,也是晚辈。长辈想要嘲笑欺负晚辈,他又能如何?"
雪姬有些愁。朱襄不在这里,自己不能像良人一样,直接与君上和兄长争论,维护政儿。要如何才护得住政儿?向华阳太后说说?找荀子求助?还是只能私下安慰政儿?
雪姬想了许久,想不出好用的法子,只能先将此事记下,给良人写信送去。
成蟜靠在雪姬怀里,双手抱住与身体相比,比例较大的圆溜溜脑袋,一副完全傻掉的模样。
他一直以为太子兄长无所不能,原来太子兄长还是会被君父和丞相嘲笑吗?
原来君父不只是嘲笑自己,连超超超级厉害的太子兄长也逃不过君父的嘲笑?
那自己还努力什么啊?连太子兄长都逃不过!
成蟜第一次在心中种下了"开摆"的种子。
。。。。
朱襄不知道他那叛逆外甥已经又在心里记了他很多笔账。
他记崽崽黑历史日记,崽崽记仇,这很合理。
转眼间五月又到。
去年这时广陵城周围的农人流着泪把快要丰收的水稻割掉,带着家人东逃西窜,惶惶不安。
今年广陵城又遇到风调雨顺,水稻丰收。
农人站在田埂上,看着比去年更广袤的水稻田,忍不住抹起了眼泪。
陈启仍旧是广陵县令。
秦王来了诏令,他已经转正了。
他站在朱襄身边,看着农人布满沟壑的深褐色脸上涕泗横流,很丑,又很令人动容。
陈启哽咽道:"又丰收了。"
朱襄却很冷静:"现在还不一定丰收,得看老天赏不赏脸。如果在水稻收获的时候来一场大雨,水稻就会烂在地里。"
即使在现代,有了诸多科技加成,种地仍旧是靠老天爷赏饭吃的活。
如果水稻小麦灌浆的时候遭遇连绵大雨,很可能就面临绝收。
只是现代有更好的赈灾机制,也能更迅速地抢收已经成熟的粮食,还能将被雨淋湿的粮食及时送去烘干,所以不会爆发粮食危机。
但这只是对于整个国家大层面上而言,一时的风不调雨不顺不会对粮食丰收造成太大的影响。但对于一家一户而言,绝收就是绝收,损失就是损失,那也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战国时,就算辛苦了一整个粮食生长季节,已经看到了水稻田变成金色的海洋,但就那么一两日不合时宜的雨,就能摧毁一切。
陈启被朱襄这几句话吓得眼泪都不敢掉了。
他看看天空,忐忑不安道:"要不要祭天,求求老天开开眼?"
朱襄冷漠道:"如果老天能开眼,乱世就不会到来。与其指望老天垂怜,不如做好准备。我已经命人抓紧打造新的收割工具,建造好了粮仓。你领人起窑,若收割时下雨就用来烘粮食,之后可以用来烧砖。"
陈启道:"柴火可能不够。"
朱襄沉思了许久,道:"秸秆可以用来烧火。缺的部分,李牧会从南方运来树木。"
南越山中有很多树,只要李牧稍稍给一点粮食布帛,百越部落就会指挥他们的奴隶砍树卖钱。
百越树砍多了会加剧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和河流堵塞。但朱襄只能照顾自己眼前的这一片地,其他地方的人,他只能说对不住了。
给百越造成的烂摊子,就留给后世人去补救吧。现在百越人少,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朱襄现在越来越"洒脱"了。
陈启松了一口气,但还是不安:"真的不祭拜老天?"
朱襄看着陈启忐忑的神情,在心里叹了口气,道:"祭天安民心,或许也有用。我不太了解祭祀的事,浮丘。"
"在。"浮丘恭敬应道。
"你与陈县令商量一下如何祭天,简单一些。现在广陵什么都缺,心诚即可,我想天神应该不会在意一些虚礼。"朱襄道,"你们决定好后,我亲自祭天。"
浮丘立刻激动道:"学生遵命!"
身为儒生,谁不想主持重大仪式?浮丘跃跃欲试。
朱襄让浮丘和陈启商量,自己则去忙碌夏收和夏种的事。
水稻收割之后要立刻种植秋稻,一日都不能耽误。
水稻能养活中国亿万人口,靠的就是农人不间断的辛勤劳动。用后世的话来说,水稻种植是最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有最勤劳的民族,才会种出产量最高的水稻。
陈启等朱襄走远之后,才小声对浮丘询问道:"长平君好像不太乐意敬神啊,是因为我们敬的是楚国的神吗?"
陈启有些担忧。虽然广陵现在已经完全投向秦国,但民间根深蒂固祭拜鬼神的传统,一时半会儿难以转变成秦国的不熟悉的神灵。长平君是不是因此不满?
浮丘道:"朱襄公哪是如此狭隘的人?世间圣人都是敬鬼神但远鬼神,朱襄公也一样。朱襄公在咸阳城时曾与方士约斗,在云梦泽曾亲率大军破山伐庙,斩杀害人鬼神。"
浮丘脸上浮现出怀念和敬佩的神色,道:"对圣人而言,他们尊敬爱护黎民苍生的神灵,斩杀祸害黎民苍生的神灵。神灵或许厉害,但在他们心上,远远不及苍生的重量。所以朱襄公会祭天祭神,但不会太在意神灵会做什么。他只相信苍生自己。"
浮丘起了谈兴,又说起朱襄和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平原治水一事,截流,移山,开渠......这一项项只会在神话中出现的壮举,在成都平原上一一实现。
"说来吴越之地是禹皇的故乡,会稽山就是禹皇的陵墓。大禹治水,也是不靠上苍靠苍生啊。"浮丘道。
这个时代的消息闭塞还是太严重了,朱襄那些壮举,六国上层的士人能探听一二,如陈启这等地方上的士人,知道的确实不多。
哪怕黔中郡的事,一辈子待在广陵郡的士人们也不一定知晓。
陈启听着朱襄的壮举,脸上惊惧和敬佩的神色混杂,思绪十分混乱。
但当浮丘说起大禹治水的时候,陈启的惊惧突然淡了。
是啊,我吴越的老祖宗禹皇不也是这样的人?治水都是人的功劳,路上遇上能帮忙的神仙就感激一下,遇上捣乱的神仙就斩杀了。祭拜鬼神,只是让他们别捣乱,算是预先通知,可不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他们身上。
"是啊,历代先贤皆是如此。"陈启突然心中生出了勇气,"祭天要做,更重要的是自己。"
他看着天空中薄薄的阴云,想着朱襄公的吩咐,老迈的身体好像涌出了用不完的劲。
为了丰收,要做的事还很多。
朱襄身边儒生如云。这群儒生虽在朱襄的带领下,有的拿起了锄头,有的拿起了剑。但放下了锄头和剑,他们仍旧能文质彬彬地引经据典,将一处小小的祭天典仪安排周全。
朱襄身穿秦国封君冠服,第一次祭拜天地。
说完祝祷词后,朱襄加了一段自己的话,其大义就是希望老天能够帮帮忙,如果老天不帮忙,人类也会克服困难,克服老天的磨砺。
无论什么天神地祗,人类都不会在上面寄托全部的希望,永远会自强自立。
是谓,敬神而不畏神。
朱襄走下祭坛时,广陵大部分士人神色都有些恍惚。
倒是承袭了百家学说的士人们表情都很平静,仿佛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就算是专门研究卜算的百家弟子,对鬼神的态度也就是"警示"而已,没有谁会因为鬼神发怒而妥协。
这大概就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骄傲吧。
朱襄祭天的事传到了农人耳中,同时朱襄斩杀神灵的事也以讹传讹,以特别神异的故事家喻户晓。
同时,农人们也得知了大禹治水的事。
大禹治水应该是传播很广的传说故事,但对于埋头田间的农人而言,他们连自己这片土地可能属于哪个国家都不一定清楚,只是谁来收税就给谁,自然知道大禹治水传说的人也少了。
现在他们等待收获的农闲时,听着自称小说家的说书人免费说的故事,才知道原来他们有个厉害的祖先叫大禹,是古时三皇五帝之一。
原本无论吴越还是楚地,都是属于周,属于商,属于夏。吴越之地以前还是龙兴之地呢,不是什么蛮夷。
我们与那秦人,与中原魏韩赵齐燕,都是一样的人,没什么区别。
只是因为周天子式微,周朝覆灭,现在各国封君又重新争夺天子之位,他们才短暂与其他地方割裂。
是啊,短暂。
春秋战国五百多年,放眼整个华夏的历史维度,也能说一声短暂。
陈启不解:"朱襄公,为何你要派人去给农人说书。"
朱襄道:"农人也是人,他们应该知道自己的祖先有多辉煌,知道自己不是蛮夷,知道七国同根同源,知道天下该归于一统。他们也该知道,等天下一统之后,这天底下就没有战乱了。"
陈启仍旧不解:"他们知道了也如何?"
朱襄笑道:"可能不如何,只是让他们对未来多些希望,对生活多些盼头,脸上多些笑容。仅此而已。"
朱襄解释得很清楚,但不解的人仍旧不解。
朱襄也没打算让所有人了解自己的想法,他只是想这样做,便这样做了。
让这些除了生存,什么都没空思考的人想一些其他无关生存的事,让他们多一些空想,并在空想中得到一丝快乐,这就是朱襄的目的。
虽然人的需求分许多层次,但不一定非要满足底层的层次,才能接触上面的层次。
就算在最困难的时候,也可以听一些故事,唱一些歌曲,玩一些游戏,让因为生存而疲惫不堪的心灵得到些许慰藉。
朱襄让因为他又创造了传说,而蜂拥而至的小说家们改行当说书人,图的就是这个罢了。
不知道是不是被朱襄那稍显冷漠的祭天给惊住了,今年夏收时老天挺给面子,只在最后给了几场小雨,来表达对朱襄不够尊敬的不满。
秸秆已经准备好,湿润的稻谷被放在已经修好的窑中烘干,损失不大。
今年仍旧是一个可以称颂的丰收年。
当夏收成功时,这几场小雨对农人而言,就是正合适了。
他们立刻种下的水稻种子,正好需要这么一场不大的雨,才能更好地出苗。
丰收的喜悦还来不及品尝,朱襄就带领农人们进行忙碌的夏种。
种子先种在旱地上,然后出苗插秧。插秧的新工具也要用起来。
朱襄和墨家、农家弟子一同研制出来的原始插秧机,叫秧马。
秧马在北宋时大量普及使用,名称最先出现在苏轼的诗词中。因为文人对耕种具体细节不是很了解,所以秧马作用不详,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农学界都以为秧马只用于拔秧。
后来有了更多考古发现,农学界才更正认知,确定秧马是插秧拔秧两用。
朱襄虽见过秧马的复原图,但记忆不是很深刻。
他与学生们研究许久,才捣鼓出造价便宜、能普及推广的秧马。至于这个秧马是不是他前世北宋年间流行的秧马,朱襄就不知道了。反正好用就行。
秧马形似小船,农人坐在秧马上,用脚滑动"小船",从船头拿秧苗插秧,或者拔秧置于船后船,能省不少力气。
陈启见状,忍不住做楚歌一首咏叹秧马。
系统叮的一声,朱襄看着陈启的头像冒了出来,一颗心的好感度赠送了小葱一把,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