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填补精神世界的空虚,只能通过买买买的方式来获得精神层面暂时的满足。
等到暂时的精神满足过期后,又用新一轮的买买买来获得下段时间的精神满足。
如此循环往复,无穷匮也。
二战之后,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上涨,社会商品总量形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过剩。
除了技术门槛过高的独家商品,大部分商品都是可以被替代的。
既然能被替代,消费者的选择就非常广了。
为了让消费者购买自己的商品,商家就开始通过宣传告诉消费者我的产品更好,至于好在哪里,反正就是好。
有的品牌会说自己的商品便宜;有的说自己的产品销量最高;有的会说自己的商品用的材料好。
归根结底,意思是自己的商品比别的好,大家都来买我的商品。
这些广告汇聚成了广告的第一个阶段,即产品宣传。
这种时候的广告大部分都比较淳朴,基本上是宣传自己产品的优点。
可能有一些过度宣传,但是被宣传的优点还是确实存在的,潜台词主打的是一个性价比——买我不亏,强调的是使用价值。
广告的第二个阶段就是将商品与标签挂钩。比如钻石与爱情,万宝路与男子汉。
在这一阶段,广告正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强调商品的符号价值。
给女朋友、妻子买钻石代表着对对方永恒的爱,难道买了钻石以后就不会分手吗?
面黄肌瘦、懦弱的人抽了万宝路就会变成男子汉吗?这是不现实的,说到底只是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
但就是人们这种对于美好愿景的向往被资本察觉并利用了。
他们将一些不好卖的商品贴上某些标签后出售,瞬间就会让它变得供不应求。从此以后几乎所有商品都逐渐开始强调符号价值。
而所有能崛起的大品牌一定是代表了一个标签,或者说是一部分群体的。
包括莱昂的《洛杉矶生活报》。在创刊时因为《商品推荐清单》,报纸的主要受众就是中低收入的民众。
其实并不是所有商品都有资格贴一些大标签的。一个乡镇生产的牌子号称代表全世界,会有人看它一眼吗?
只有足够强大的企业才有资格贴大标签。
可口可乐的标签能代表米国那一代人的精神正是因为它足够大、足够强。
当然标签也不一定越大越好,有时候更为精细化的标签更容易吸引忠诚的消费者。
比如在前世的米国,一个商品贴上代表“孤儿+少数族裔+性别认知障碍者+变性者+同性恋者+圣母“的标签,它一定会吸引符合有几个符合这些特质的相关群体的消费者。
因为这个群体足够小,这个领域也足够细分,这使得代表他们这个群体的商品也极少。
所以他们会对这类商品极其忠诚,这也使得一些小众商品有了生存的空间。
如此也是米国以后身份标签越贴越多的原因,不止是政治因素,也有经济考量。
从使用价值到符号价值的转变使得商品的根本属性发生了变化。
有了强大的符号价值加持之后,人们开始选择性忽略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使得拥有符号价值解释权的公司有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所以他们不惜血本的打造这种符号价值。因为利润实在是太大了,宣传成本跟它一比根本不值一提。
这也就是奢侈品公司立足的根本,奢侈品公司之间的竞争的本质上就是话语权的竞争。
就像校花大赛时期莱昂赋予锐步运动鞋的宣传语——“买的不是运动鞋,是对女神的爱”,这就是标准的符号价值引导购买的标准案例。
你可以说他无耻,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宣传真的非常有效。
可口可乐除了因为规模化使其成本较低之外,并没有什么比别的可乐强的地方。
只不过由于它的标签代表米国精神,所以使得它的受众最广。
但是标签代表的全也就是代表的是无,全有等于全没有。所以可口可乐会崛起,也会受到百事可乐的强势挑战。
可口可乐是随着二战彻底腾飞的,是米国军队的指定军需品。
米国名将巴顿本人都说:“只有香烟和可口可乐的味道没有变!”
他要求他的军队打到哪里,可口可乐装瓶厂就建到哪里。巴顿还风趣地说:“只要把可口可乐运到前线,敌人肯定不战自败。”
那个时代确实是
属于可口可乐的时代。
但是随着上一辈人的渐渐老去,可口可乐身上的标签在逐渐淡化。
因为世界万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二战后成长起来的人没有经历过那个战争的年代,对于当时的标签更是不屑一顾,他们要的是个性、酷。
而可口可乐这种陈旧的东西在他们看来就应该被扫入垃圾堆。
相比于可口可乐,口味更甜、包装更鲜艳的百事可乐走入了年轻人们的视野。
这种炫酷的、敢于打破旧有标签的可乐让他们更为喜欢。
所以近些年来百事可乐的市场份额在逐渐上涨,可口可乐的份额在逐渐下跌。
如今的百事可乐正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有着年轻人的认同再过几年时间他们就会与可口可乐并驾齐驱,甚至逼可口可乐修改自己的配方推出全新口味的可乐。
但是如今的百事可乐还并未圆满,标签贴的不够深刻,绑定程度不够。
大概是百事自己也在犹豫是不是要过度讨好年轻人,因为那可能意味着放弃其他人群的市场,而这个时间差正是莱昂的机会。
那么知道了现在是标签化的商品时代,那么广告又是做的什么呢?
广告的本质就是将这些商品的标签固化,然后根植在消费者的记忆中,达到一种一听到某种东西一下子就能想起某种商品的程度。
等到消费者意识到某个商品是某个行业或者某个标签的代表,那这个商品就成功了。
这也就是后世那些洗脑广告成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