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壶浊酒慰平生 作品

第322章 广告的本质

这些广告虽然内容极其恶俗、让人极度厌烦,但是不可避免的让消费者记住了。

而且消费者们会在提到相关东西的时候第一时间内就想起了此商品,在消费者的脑海中成功贴上了标签。

一个好的标签是无价的。

就像是苹果公司,在后世有无数的粉丝。但是它的手机真的有性价比吗?

所有人都清楚。

但是只要是买苹果手机的没有人是冲着性价比去的。因为苹果公司的标签就是创新、极简、用户体验强,引领科技的潮流。

这就是贴上标签后带来的品牌溢价。哪怕苹果公司偶尔做出一个平庸的商品也会有人买单,这就是标签乃至多重标签的力量。

说到广告,自然要有做广告的人才。

在莱昂眼中,广告人才分为四等。

三流的广告人才做复制粘贴,二流的广告人才做排列组合,一流的广告人才做内容创新,顶级的广告人才做商品的标签和客户定位。

而顶级的广告人才已经超越了广告业的边界,向着上游咨询行业延伸。

他们不是去咨询公司做公司规划,就是拿到投资人的钱转行自己做老板创业了。

企业的定位并没有那么简单,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制作的商品品、文化、国情、时代、销售区域等等因素综合考量。

需要大量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再经过不断的试错才能找准的。

众多盛极一时的公司会消亡的原因,就是企业主营商品的定位没有找准。

虽然靠着时代红利猛打猛冲发展很快,但最终却暗淡收场。正是”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后世一流广告人才几乎绝迹,二流的都少见。

因为电视台和互联网高额的贴片广告费用,逼迫商家只能承受十几秒乃至于几秒的时间广告费用,这么短的时间内显然无法完整讲述一个故事。

所以基于此,很多商家倾向于洗脑广告,在最短时间内是让消费者记住他们产品的核心卖点。

比如“找工作,就上xxxx”,“收礼只收xxx”,“怕xx,就xxxx”,“xx技术哪家强,xxxx找xx”。

类似这种的实在是太多了。

消费者认为他们的广告拍的很无语,但是只要能让消费者记住它,并且知道产品是做什么的,那商家就赢了。

比如需要找工作的时候,消费者忽然想起了那个“找工作,就上xxxx”的洗脑广告。

虽然消费者觉得他的广告真的很烂,但是在找工作的时候,下意识的还是在搜索引擎上搜寻了这个拍出洗脑广告的公司的网站。

因为它已经在消费者的脑子里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

俗话说黑红也是红,明星的流量不管是捧的还是骂的,只要有大流量,品牌就会掏钱。

至于是不是黑子多,那品牌是不在意的,他们在意的只有曝光量。

要不然流量明星也不至于能够风靡一时,哪怕他们没有作品,也没有专业水准,但是谁在乎呢?

只要曝光量足够高,品牌能被记住,哪怕是骂他们的人多他们也是不介意的。

说到这莱昂就想起了前世的一位故人。

不过前世也有特例,比如暹罗出现了很多神级广告。

客观原因是因为那里的电视台的广告费非常便宜。所以为了加深民众的印象,广告公司制作投放的一则广告可能就长达几分钟。

因为时间够长,能完整讲完一个小故事。并且这些广告还能在其基础上做一个或多个反转,所以总是让人记忆犹新。

但是暹罗是个特例,因为在大多数国家电视广告位或者互联网广告位报价都是很高的。

当然也有低的,但是曝光率也低,相比起来还不如报价高的广告位性价比高。

除非哪一天每个国家都有一大堆平台互相卷广告费,使得广告费大幅度降低,否则洗脑广告仍旧会是广告的主流。

莱昂自认为自己前世的能力介于二流广告人才和一流广告人才之间。

他自己各种广告套路算是驾轻就熟,但是创新能力略有欠缺。

因为在高强度的、短时间的策划要求下,也没有机会和时间让他创新,能做到勉强交差不被客户刁难重做已经是谢天谢地了。

所以他做不到让他策划的广告成为经典,自然也更不可能成为顶级的广告人。

但是在如今这个时代下的他脑子里全是“原创”。

而且他觉得自己在这个广告业还远未成熟的时代下,自己勉强能算得上是顶级人才。

所以他也要发挥发挥自己顶级广告人才的实力。

如今的经济形势不好,可乐的市场份额却在增大,原因就是可乐这种碳酸饮料不仅仅只有解渴的物质价值,还有让人产生快乐的精神价值。

经济学上有个名词叫“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经济现象。

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在米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

这是因为在米国,人们认为口红是一种比较廉价的奢侈品。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奢侈品,来获取精神上的安慰。

使用价值加上相对较少的符号价值,让人们可以花费较少的钱满足自己精神的空虚。

可乐也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作为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结合的一种产品,可乐天然具有文化属性。

电影也是一种广告,不过是加长版的广告,是一种就精神商品和广告的结合体。

电影的特质使得它也要给自己贴标签,寻求的观影客户是价值认同群体。

喜剧为什么流行?是因为受众多,老少皆宜。

站在经济学和传播学的角度上来说,喜剧是最有性价比的投资。

因为它的制片成本低,而且没有门槛,哪怕是小孩子也能看懂。

不过哪怕成本再低,电影的投资也是较大的。

发行的风险也高,很多电影发行后根本就没几块屏幕放映,所以这是一种小众但壁垒较高的行业。